陳亦立冀公私營醫院平衡發展

推動醫療系統健康發展 闢醫學畢業生成長土壤

488

  【本報訊】宣布參選澳門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的澳門終審法院前院長岑浩輝提出「兩院理論」:若法院、醫院能高效運作,社會就會安定。立法議員、澳門醫務界聯合總會會長陳亦立認同該理論,但強調必須注意公私營醫院平衡發展,否則公營醫院「價格又低、設備又好」,將會愈來愈壓縮私營醫院、私家醫生的生存空間,最終不利本澳醫療系統健康發展及醫學生成長。

  陳亦立表示,若岑浩輝成功當選,將著手加強醫療領域建設,包括提升效率、運作暢順、減少市民輪候時間、就醫治療更加便利等。相關要求必然要從政府運營的山頂醫院、澳門協和醫院開始做起,做好「領頭羊」;而科大醫院、鏡湖醫院、銀葵醫院等私營醫院,為保持競爭力,自然也會「跟上」。而這時,公立醫院有財力、物力、人力,自然有條件愈做愈好,但相對私營醫院,尤其私人診所,則難以有能力跟上公營醫院的步伐。公營醫療免費就醫、病人多,醫生工作壓力大,私家診所的醫生生意則日漸淡薄,私營醫療生存空間被公營醫療不斷擠壓。

  「由於免費醫療,20多年來公私營醫院的差距愈拉愈大。」陳亦立擔心,若「兩院理論」推行,卻未能充分考慮公私營醫療發展平衡問題,恐雙方差距將進一步擴大,最終導致私營醫療機構被市場淘汰。可見未來在制訂政策時,必須兼顧雙方的利益。

  他又指,現時,政府公布的澳門公營醫療所佔市場比例約為七至八成,而業界普遍認為公營醫療已經佔市場的八成五,相較香港的公私營比例約為五五開,仍有較大差距,「未來要諗辦法讓雙方平衡發展,唔要求五五開,公營六成、私營四成都好啊!」

  陳亦立續指出:公營醫院「一業獨大」,不斷壓縮私營醫療的生存空間,更有可能壓縮青年醫學生的就業及發展。本澳醫院數量有限,且空缺流轉速度較慢,社會上有大批畢業10年內的醫學生還未有機會進入目標的醫療行業。另外,每年還有100至200個應屆畢業生回澳,他們通常會選擇在私人醫務市場就業,伺機而動。若私人醫療市場全面萎縮,更遑論有土壤接納這些龐大的年輕醫學生就業,最終導致的將是人才流失,讓人痛心。

  拓私營診所生存空間

  他又認為,政府的部分政策正「千方百計」阻礙私人醫生發展:「當年立法會上答應我的,醫學專科學院歡迎所有公營、私營機構的醫生參加,現在考醫學專科學院卻需要接受山頂醫院的培訓才有資格報名,攔著私人醫生向上流動,真的讓人好傷心!」為此,陳亦立希望新政府在政策上提供醫學畢業生培訓成長土壤。

  他直言,公私營醫療平衡問題存在多年,他雖不斷反映,但卻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紓解。尤其澳門協和醫院即將正式營業,聚集最頂級的專家、最新的儀器和技術、最舒適的環境、交通方便,「冇錢的已經納咗去,有錢的又納埋」,「搶走」了更多私人醫院的病人和醫生。他又期望澳門協和醫院盡快投入運作,讓癌症等疑難雜症病人可以在澳門得到有效醫治。

  陳亦立期望新一屆政府重視醫療領域的公私營醫療平衡,有決心、有方針、有政策,真正落實扶助私人診所發展。他坦言,有的私營醫院每年可獲得政府幾億元資助,生存自然不在話下,但更多的則是私人診所,互相競爭每年的4億醫療券,且每年都有三分一醫療券沒有被使用,「岑先生當日都話自己的600蚊冇用過」。政府不能只是「派發了醫療券,看大家有沒有本事拿。」對新掛牌的診所,新入職的醫生,難免無法在短期內獲得市民信任,政府更應想盡一切辦法扶持他們成長,為他們打通「向上流動」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