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黑沙環新填海區P地段暫住房項目竣工,示範單位本月起正式開放預約參觀。立法議員、澳門工程師學會會長胡祖杰表示,暫住房開放予市民參觀,助居民了解政策、落實重建意願。他建議祐漢7幢樓可按實際情況開放建築比例,提供租住房補貼,在審批圖紙、技術資源及法律方面主動協助發展商和小業主。舊區重整方面,他建議根據城市整體規劃的發展方向進一步「開綠燈」,依城市規劃方向推出臨時措施,放寬限制建設條件,以提升投資者推動重建的誘因。
胡祖杰指出:祐漢新邨屬於私人物業,過去特區政府透過修法,冀找到有效手段推動舊樓重建、舊區重建,現時暫住房落成並開放予市民參觀,且暫住房數量遠超祐漢7幢樓居民數量,預計現階段的暫住房能滿足所有有興趣或有序重建的樓宇居民居住。
他認為,政府開放暫住房參觀,舊區居民能藉此親身體驗暫住房的設施,也推動居民更清晰政府政策,落實重建意願。
政策誘因助發展商原業主積極重建
都市更新委員會續討論重建樓宇建設條件規劃,胡祖杰認為,特區政府推動舊區重整、都市更新,目的始終是為改善居民生活素質,改善該區的交通環境、生活空間、購物出行、通勤環境等,以貼合澳門發展為「宜居、宜遊、宜樂」城市定位。受經濟大環境影響,樓價近年有所下滑,導致有意願投資房地產的投資者會更審慎觀望市場發展再「行動」。而私有樓宇重建單靠政府推動比較困難,投資者的推動也十分重要,發展商、企業、原業主共同推動往往是最快、最容易達成共識的方式。以祐漢7幢樓為例,當中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找不到業權人、業權人繼承問題、價格未達到共識等,故他希望政府在政策支持上,根據實際情況開放建築比例,並在建設期間提供支援,如除暫住房外,還可提供租住房補貼。另外,在審批圖紙或技術資源方面,政府可以主動幫助發展商甚至小業主解決問題,甚至組織專業團體介入,在法律上提供支援。期望透過上述政策,推動居民改善居住環境而積極參與重建。
胡祖杰又從城市總體規劃角度考慮稱,各區詳細規劃正陸續出台,建議在制訂詳細規劃時,可以依循未來整體城市規劃方向,在非文化遺產保護區(紅線區)、緩衝區外的地方大膽先行先試,在政策上推出更多臨時性措施,從而鼓勵投資者參與重建。過去常見有在緩衝區內建設高層樓宇,若重建就無法保持現有高度,面積更小,故難以推動這些樓宇重整或重建。因此在限制區以外進行詳細規劃時,可以就未來發展方向放寬限制條件,並提前納入詳細規劃。他舉例指,現時本澳有很多區域未來會計劃拓寬道路,但現階段存在因道路未拓寬,從而建築條例無法通過。但如果知道未來要拓寬道路,現在有意願建樓,是否可以現在按未來拓寬的條件允許建設,從而給予投資者誘因?他又指,現在有些商業樓宇、工業區已有規劃將改為商業或住宅,故現在商業樓宇或工業大廈有意願改建住宅的,可以提前「開綠燈」,及早批准發展。
舊區美化要改善結構環境衛生安全
至於推動街區環境美化、舊區活化方面,胡祖杰指,樓宇翻新或活化涉及多個部門,且各部門要求不一,因此有必要強化部門間的主動協調,以便盡早解決舊城區尤其是街區的問題。街區由單幢建築組合而成,是城市特色的體現,透過引入商業元素,甚至國際知名品牌,包括近期引入知名IP和打造網紅打卡點的做法,有利於美化街區市容的同時,延伸澳門的旅遊景點。
他續提出,未來除了表面美化,還要分兩部分:重建是從建築結構、用途到周邊交通配套、社區設施全部更新完善;美化是針對有建築特色的街巷如何美化,功能不同。特區政府在改善歷史城區周邊環境方面做得很好,現重點是,舊城區不僅要美化,當中還可能存在結構問題,比如供排水管滲漏、玻璃窗或大堂門口樓梯失修,還有衛生、鼠患和安全問題,樓宇業主可能缺乏公共安全意識,所以重建能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和安全。另外,現在街區美化也要延續旅遊景點效應,例如大三巴本身環境不錯,但周邊環境可能「格格不入」,衛生、行人路、街道整潔有待提升,市民居住環境也一般,這需要市民和政府配合,回歸時新馬路區的美化已經由商戶與政府共同配合完成。街區美化現在剛起步,並由跨司部門統籌,相信執行力度會大且快,他呼籲市民配合,分區分點、輕重緩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