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工務範疇施政方針辯論答問撮要

154

  房屋政策

  立法議員李靜儀:經屋置換制度何時落實?1人能否申請兩房或以上單位?經屋價格如何更切合居民承受能力?

  馬耀鋒:會否考慮重新開展房屋需要研究?會否開展新類型房屋研究,例如青年宿舍,先租後買等方式?經屋置換制度工作如何開展?會否重新考慮推出4厘補貼?

  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經屋置換制度現正進行前期研究工作,有訊息會向公眾披露。

  葉兆佳:是否考慮「5階梯房屋」的比例?私人市場是否依然為房屋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潔貞:未來經屋資源調配有甚麼考量?希望經屋置換制度盡快出台。

  譚偉文:會重新思考5階梯比例,也不能忽略私人市場,要平衡發展。會針對市場變化做相應措施。

  李振宇:會否檢討房屋政策?

  譚偉文:今屆政府上任僅4個多月,目前暫時還無法提出具體措施,但已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包括文旅區及科技園等規劃。

  梁孫旭:經屋定價接近市場水平,超出部分居民負擔能力,期望重新檢視。

  譚偉文:因應房屋市場的調整,認為任何公共房屋的定價都值得重新思考,政府會綜合市場因素考慮。

  羅彩燕:經屋的目標和範圍是否應回歸到舊法中顧及居民購買力、保障市民安居樂業的立法原意?夾屋是否仍符合社會需求?是否應考慮轉換部分土地用途用於其他急需的民生項目?經屋小換大置換、暫住房置換房制度檢視,以及經屋申請輪候上樓,有關部門目前研究進度如何?

  譚偉文:正在檢討未來房屋政策,包括根據實際情況變化,考慮是否對5階梯政策進行適當調整,現階段相關研究工作正在進行。

  林宇滔:目前一些經屋存在品質問題,希望新政府有新思維與相關方面協商,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不要讓問題持續存在,切實處理好品質問題。

  譚偉文:針對之前公屋存在的品質問題,政府已經拿出最大誠意與相關戶主和大廈溝通探討,但效果不理想。後續政府會實事求是研究如何做好相關工作。

  鄭安庭:經屋售價需要調整。

  譚偉文:會實事求事考慮。

  李良汪:社屋輪候會縮短多少時間?希望恢復社屋輪候臨時向申請人提供補助。將來夾屋去留,祐漢第八街項目是否繼續做夾屋?

  譚偉文:目前社屋平均輪候時間1年半,希望隨著社屋供應穩定和數量足夠,進一步壓縮輪候時間。此刻無法回答夾屋何去何從。

  城規都更

  高錦輝:兩、三幅土地作自由波地在甚麼位置?讓學生放學後方便使用。

  李靜儀:原馬會用地能否騰出空間打造氹仔市民運動公園?空置土地能否臨時用作休憩空間,北區土地能否租予業界使用?

  馬耀鋒:各分區詳細規劃有否出台時間表?下一輪會開展哪區域詳規?釋出用作體育用地的土地位置、大小、提供哪類型體育運動?有否其他土地儲備用作其他用途?

  譚偉文:經研究檢視手頭未有確定用途的土地,現階段有3幅土地,A區B13地段、南灣湖C8地段、氹仔BT7地段,可臨時開放予公眾使用作自由波地。部分地段會闢作臨時停車場。業界用地會持開放態度,謹慎管理土地資源。土地未有詳規仍有規劃。

  葉兆佳:都市更新除重建外,是否就政府持有房產、道路進行美化?

  譚偉文:會與都更公司共同推進,除祐漢7幢樓重建,也會推動單幢重建,已經選取紅街市附近的前郵電局宿舍,短期內會推動有關重建工作。未來也會考慮和其他單位合作。

  黃潔貞:都市更新新模式是甚麼?是否由司長牽頭領導3個專責小組?都市更新法律制度是否需要檢討?如何推進都更公司促成都更工作?市容美化整改工作用甚麼形式進行?

  譚偉文:都市規劃已納入整體考慮,毋需額外立法。

  梁鴻細:都更是否會鼓勵更多私人項目參與?橫琴「澳門新街坊」有多少單位未售出,是否需要促銷?

  譚偉文:規圖問題已解決。新街坊會和都更公司緊密聯繫推動銷售。

  施家倫:詳細規劃未出台前會否開展青洲區工作?

  譚偉文:人工島中途倉已建成,會與相關部門推動盡快把青洲中途倉搬到人工島中途倉,騰空釋放土地予政府作居民需要的設施。青洲都市化規劃是有效工具,在詳規未落實前會用青洲都市化規劃做有關工作。青洲山是私人業權,會與業權人充分溝通,透過青洲都市化規劃推動做好青洲山保育工作。

  施家倫:澳門舊樓多,建議參考內地經驗,加快舊區活化。

  譚偉文:都市更新工作現時由運輸工務範疇負責,會加大力度推進都更工作。

  李振宇:運輸工務範疇如何配合經濟社會發展科學合理規劃土利用?

  譚偉文:特區政府已通過回收非法佔用及失效土地建立土地儲備,未來將重點考慮文旅區、科技園等項目用地需求。會充分發揮土地資源效益,推動經濟多元轉型與社會民生改善。

  李振宇:舊區整改的規劃政府有哪些構思?是否可以將宜居、宜遊、宜商3者結合以來,平衡居民、旅客及中小企3者訴求,促進整體經濟發展和復甦?

  譚偉文:現階段推動的都市更新主要包括維護、整改及拆除重建。當局將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3種手段。未來將通過與政府部門、私人發展商以及都更公司合作,充分發揮各方力量,逐步重整和美化澳門舊區環境,實現城市可持續更新與發展。

  羅彩燕:建議善用都更公司的職能,將部分工程款項轉到樓宇維修基金,且探討職能能否延伸到橫琴?

  譚偉文:會充分考慮建議,探討樓宇維修基金制度,適時檢討並增加新項目,同時平衡其他工程項目的支出,多線共同發展。並會與橫琴深度合作區的相關部門深入探討。

  顏奕恆:未來是否有更多土地用於建設綜合體育館?銀葵醫院附近土地能否釋放出來作為臨時康體用途?以及其他土地的利用計劃?

  譚偉文:正持續推進相關工作,之後會適時向社會公布。並與社文範疇合作根據實際需求建設更多綜合體育場地和永久設施。對於未確定用途土地,會探討可否解封、擴建為行人路或道路,實事求事研究臨時釋放利用。

  林宇滔:路環很多村落之前政府按都市法規劃批地,是否可以繼續推行?土地荒廢問題希望不要總是用圍板圍封地段。南灣A9地段的優化工作希望盡快推進。

  譚偉文:在推動路環舊區、九澳村、茨林圍的都市化計劃方面,會在尊重歷史、合法合規前提下,逐步推進相關工作。儲備土地會陸續拆除圍板,請給運輸工務範疇一些時間,一定會達到期望。對於A9地段,可能建設類似城市陽台的建築物。

  林宇滔:是否需要如此急切填海建造生態島?可否尋找更好的區域處理?D區目前也有居民反映,現有土地較多,是否可以暫緩填海造地?

  譚偉文:生態島和D區的相關工作會繼續推進,D區是中央批准澳門填海的5幅地之一,獲批已有一段時間,到了推進完成相關工作的時候。

  高天賜:荔枝碗片區部分地塊長期閒置,政府對其開發規劃有何構想?

  譚偉文:荔枝碗片區部分地塊已移交相關文化管理部門處理,後續將結合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和開發。

  陳浩星:能否在舊區因地制宜開展塗鴉藝術、特色雕塑等元素優化生活環境?

  譚偉文:舊區設置塗鴉藝術和微型裝置會與相關部門溝通。

  崔世平:建議舊社區微改造,令更多舊樓有翻新機會。

  譚偉文:當局有計劃微改造美化舊區工程,土地工務局正分析舊區一些面積如500平方米以下、不適合大型建設的國有土地,將透過邀請標豐富舊區社會設施。

  李良汪:舊區重建是否不能放高?

  譚偉文:需要控制北區居住密度,都更目的是改善區內環境,令居住條件更適宜。

  胡祖杰:拓寬生活空間有助於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希望在整體規劃中考慮如何規劃現有區域之間的連接。

  地籍局局長雅永健:本澳2019年陸地面積32.9平方公里,至今年第一季增加至33.3平方公里。道路長度則由2019年的339.7公里,增至今年第一季的365.4公里。陸地面積及道路長度增加,主要是依賴新城填海。

  胡祖杰:政府應有政策鼓勵市民推動樓宇維修,還應進行規範管理,比如通過罰則促使市民履行樓宇保養和維修責任,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工務局局長黎永亮:當局認為通過現有制度要求以及讓樓宇業主遞交樓宇狀況安全報告的做法,能有效解決相關問題。

  交通運輸

  馬志成:如何確保全運會期間交通順暢?有何針對性措施提高交通便利度及引客入區?

  譚偉文:會有專線巴士及輕軌做好人流疏散工作。

  李靜儀:「澳車北上」續期申請能否進一步優化?橫琴單牌車北上進度如何?

  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短期內優化「澳車北上」APP,包括優化提示。

  李靜儀:優化道路工程協調組有何新措施以提升成效及解決重複開挖問題?未來智慧升級停車場有何改善?

  謝誓宏:掘路統籌情況沒有改善,會否由強勢部門統籌令工程同步施工?

  譚偉文:工作組成立後已召開3次會議,未發展地段會預埋管線,營地大街會作為試點。智慧停車場會因應市場需求,正研究不同使用率停車場有不同處理方法和收費方式。

  馬耀鋒:何時完成啟動網約車研究,及開展公眾諮詢?

  譚偉文:正著手前期研究,按澳門實際情況考慮,先考慮網約的士,再考慮是否開放市場。

  張健中:特區政府對輕軌的長遠規劃有無具體施政方向?輕軌站點選址如何充分考慮社區需求?是否有計劃研究輕軌和巴士的聯乘優惠?是否有計劃公布輕軌節能減排對環境的改善?

  黃潔貞:輕軌東線會延伸至哪裏?

  譚偉文:正展開未來輕軌網絡選線工作,包括西線和東線,最終形成環線網絡。相信隨著線路增加,乘客會有乘數效應。政府會迎難而上,推動電子支付、縮短8號風球後恢復服務時間等改進,未來將逐步推出轉乘優惠。

  梁鴻細:氹仔廣東大馬路空中走廊進展如何?配合氹北區域發展是否有新規劃?是否就石排灣步行系統加以優化?無障礙設施是否涉及部門職能重新分配?

  譚偉文:沒有放棄廣東大馬路空中走廊,只是先處理其他更逼切的工作。石排灣天橋正展開前期研究,包括規劃接駁至公屋群。無障礙設施與市政署有充分溝通,新設施將規範設置無障礙通道。

  梁鴻細:輕軌西線與內地溝通,將輕軌延伸至未來橫琴高鐵站的可行性?輕軌西線建設會否結合防災減災功能?

  譚偉文:內港涉及許多發展,值得思考如何結合在一起,思考何種方式最適合澳門的情況。對輕軌接駁橫琴高鐵站持開放態度,將與橫琴當局開展相關研究。

  林倫偉: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優化方案何時動工?是否會配合氹北都市化整治計劃?東北大馬路空中走廊第一期施工期間,如何增加居民回饋資訊管道?

  譚偉文: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未來會連接至湖畔大廈。

  公共建設局局長林煒浩:東北大馬路空中走廊工程分兩區施工,避免長期封閉。現場設二維碼掃碼回饋意見,後台即時處理。

  高度關注噪音問題,將根據工程進度按《噪音法》申請施工時間,採用預製件建設橋身,減少現場施工時間。

  李振宇:本澳巴士未來能否直達橫琴「澳門新街坊」,方便入住「新街坊」的澳門居民往返琴澳兩地?

  譚偉文:會充分跟合作區做有關研究。

  李振宇:針對本澳交通事故多發地點,當局未來有何措施加以優化,以減少事故發生?

  譚偉文:一些交通事故多發的黑點地區,政府將採取相應改善措施。如友誼橋因車流量大、重型車輛較多,影響電單車行駛安全;而新馬路則存在遊客隨意過馬路等問題。當局將根據不同路段的實際情況,制訂針對性改善方案,保障行人與車輛通行安全。

  梁孫旭:明年巴士合約到期,特區政府怎樣借助這機會優化巴士服務?

  譚偉文:今年1至3月,巴士日均載客量63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3%,可見巴士服務需求增加。將重視巴士司機工作壓力,並實事求是與巴士公司探討,優化司機工作環境,調整管理制度等。因應的士到期,應市場需求多發出的士牌照。外賣車手停車難問題上,考慮增設上落客貨區,並與執法部門充分溝通,以免上落客貨區被濫用。

  梁孫旭:現時黑的應召率僅有五成,如何從發牌上增加,或政府會否研究澳門需要多少部的士?網約車缺乏系統性規範,未來如何優化?

  譚偉文:會適度增加士的供應,特別是今年有部分特別的士到期,亦有部分有年限黑的到期,會因應市場需求,多發一些的士牌照。網約車對澳門來說是新事物,會按部就班落實。

  梁孫旭:《施政報告》提到擴展輕軌網路,希望政府加快進度,完善電子支付、培養本地技術人員等。

  譚偉文:現時輕軌支付方式未符合澳門居民預期;輕軌公司有決心去做,積極解決困難。

  陳亦立:如何看待金巴與船務之間的競爭問題?建議政府補貼船公司恢復班次,增加早晚高峰時段服務。

  譚偉文:會調整研究,市場對船務有需求,會推動船公司增加班次。

  陳亦立:現有的士難召,便民服務落實不足;建議與橫琴商議設置跨境計程車牌照,便利兩地通行。

  譚偉文:政府在探討增設網約的士服務方面,已著手研究引入網約的士平台,希望逐步落實,解決乘客叫車難問題。至於建設方式是否參考其他網約車平台,值得政府思考。

  陳亦立:現時巴士路線繞路,尤其節假日居民與旅客乘車困難,建議制訂口岸與景點間的觀光巴士專線,分流乘客並減少居民區擁堵。

  譚偉文:會透過巴士續約開展前期研究,巴士路線肯定會重整,按部就班推動,但因牽涉乘客乘坐習慣改變,需要小心處理。對於會否設節假日觀光巴士路線,將視乎需求,有需要時會考慮增加。

  陳亦立:行人亂過馬路,尤其台山巴波沙大馬路相當嚴重,建議當局增加過馬路設施或製作宣傳片。

  譚偉文:待台山嘉翠麗大廈清拆後,將巴波沙巴士站前移,以減少違規過馬路情況。

  梁安琪:機場服務問題優化的具體規劃和目標如何?

  民航局局長潘華健:機場安保方面,民航局與機場管理公司留意到相關問題,主要是機場高峰期,因空間不足,安保排隊時間長。故會升級中央安檢通道,擴大安保空間,由6條增至8條安檢通道。

  羅彩燕:會否考慮通過法律法規強制所有部門遵守不重複開挖道路規定,由單一部門在法規約束下統籌規劃、科學編排,避免各部門各自為政、重複開挖的現象?

  譚偉文:目前協調效果可能還未完全顯現,但未來一些大型專案,特別是預埋管線工作落實後,大家應該能看到變化。會全力以赴做好協調工作。

  顏奕恆:增加輕型泊車位長度有何規劃?今年是否還會有斑馬線優化工作安排?可否在紅綠燈配時上考慮讓具備條件的道路成為全向型過路設施?

  譚偉文:會分區落實,目前的做法是將電單車和汽車泊車位建設同步進行,避免分開施工帶來不便,未來會合理配置所有車位。斑馬線優化工作會持續推進。

  顏奕恆:「澳車北上」如何更好優化現有額度使用?未來可否探討設置即日額?申請香港車牌,去年3月曾開放過1期申請但今年還未聽到相關消息,是否有安排?

  譚偉文:會認真考慮「澳車北上」釋放即日餘額,與相關部門充分溝通,根據社會訴求進行研究。

  林衍新:港澳牌配額方面一直與港方保持聯繫,因雙方需達成協定,確定澳門和香港各自發放多少配額。目前暫時沒有進一步消息,有消息會及時公布。

  林宇滔:是否開放更多充電方式,以及在安全和社會使用之間取得平衡以推動電動車市場發展?

  譚偉文:持開放態度,會在尊重消防部門意見、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相關指引。

  林宇滔:輕軌西線建設是否要綜合考慮防洪、高架路、環岸高架路以及居民休憩場所等問題?

  譚偉文:會綜合考慮防洪及其他相關用途。

  林宇滔:6A、6B、17,還有全澳門最長的26A等巴士線路,如何優化重整?如何對站點作合理設置?希望優化巴士路線,多考慮長者出行需求,增加路線的多向性。

  譚偉文:巴士路線重整優化是必須面對的工作,會實事求事推進。

  鄭安庭:澳門擁有眾多海域,如何適度多元化發展讓海域發揮更大作用?

  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2023年開始,新增許多海上旅遊項目,比如引入AR技術、舉辦音樂表演、開展茶藝體驗、觀賞煙花等。最近促成6家休閒企業與漁民團體合作,融入本澳漁業歷史文化,豐富海上遊元素。

  鄭安庭:低空經濟備受關注,如何通過開展空中旅遊、空中觀賞等專案,豐富遊客的旅遊體驗,進一步拓展旅遊項目?

  潘華健:直升機除往返澳門、香港和深圳的定期、不定期航班服務,還具備觀光服務能力,並且已經批准相關業務,在空域內設置觀光直升機路線。只要市場有需求,相關機構很樂意提供這項服務。

  陳浩星:能否參考鄰近地區試行公共停車場首15分鐘免費措施?

  譚偉文:公共停車場首15分鐘免費措施會結合內地及鄰近地區經驗,以開放思維探討;停車場價格調整會視使用率而定。

  陳浩星:對以「輕軌為主,巴士為輔」的政策是否有新規劃?

  譚偉文:「輕軌為主,巴士為輔」是政府最終目標,未來會豐富輕軌路線,巴士路線將配合輕軌進行調整。

  邱庭彪:智慧海事和智慧水務建設方面,海事水務局與政府部門將如何整合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資源;提升海洋災難預警、水質監測、船舶管理等領域的工作效率?

  黃穗文:當局近年推動智慧海事及智慧水務,由於內地在此方面較超前,故海事及水務局一直與廣東海事局有合作,並製作智慧海事澳門版分享內地數據供澳門部門使用資料、數據。

  環境保護

  高錦輝:垃圾分類回收,分類後又再被混合原因?如何提高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意識?有何措施繼續改善空氣質素?

  譚偉文:垃圾分類回收,分類是「一條龍」處理,回收時有分類,社會有誤區以為混合處理,呼籲學校學生身體力行參與。

  馬志成:電動車充電費貴,未來會否調整充電費?增加充電設置和充電制式有何便民措施,私人樓宇安裝充電設備先導計劃進展如何?

  謝誓宏:私人樓宇電動車充電樁安裝手續繁複,放寬申請流程政府有何想法?油電混合車稅務政策會否調整?

  譚偉文:澳門充電樁數量充足,可繼續開放使用,新建樓宇完全沒有現在的問題,會檢視民法典是否需要調整。電動車充電費調整,會視市場變化作靈活考慮。

  何潤生:減塑工作成效如何?是否有更長遠及廣泛的限塑政策?

  譚偉文:去年做中期評估,今年會相應推出一些項目,讓減塑工作穩步推進。每年都會有一定數目的一次性塑膠產品限制進口。外賣、網購產生的塑料並非澳門一個地方的事情,會配合國家政策。

  黃潔貞:減塑有何規劃部署?如何加大廚餘回收力度?會否推動更多用戶使用天然氣?

  譚偉文:不排除用法律工具加強廚餘回收管理工作,先易後難,先收集工商業廚餘資源。天然氣普及會積極研究有關資助計劃。

  林倫偉:首批電動車達到驗車年限時,是否具備相關設備和技術人員?澳門是否具備電動車廢舊電池回收處理能力?

  譚偉文:驗車將隨電動車普及調整檢驗標準與技術儲備。電動車廢舊電池會按照巴塞爾公約,運輸至韓國、日本處理。

  施家倫:澳門堆填區已超負荷,政府此前提及的「生態島」計劃目前進展如何?

  會否參與廣東綠電交易?會否推廣樓宇屋頂使用太陽能光伏板和光幕牆?

  譚偉文:正開展研究和論證建設「生態島」,將適時公布。本澳現時九成電力供應來自購電,會與內地商討有關降低購買成本事宜,從而回饋予市民;未來會在公共設施大規模安裝太陽能光伏板,亦會在石排灣水庫擴建工程率先引入水面安裝光伏板。

  梁孫旭:北區黑沙灣污水處理廠附近、蓮花單車徑西堤污水臭味至今未解決;同時,如何完善噪音法?

  譚偉文:蓮花單車徑西堤是尾水味道,嚴格上不算臭味。黑沙灣污水廠外是灘塗污泥。

  政府將與執法部門溝通,加強噪音污染宣傳教育;若需修法,將啟動前期諮詢工作。

  梁安琪:落實雙碳目標成效、評估情況,大型活動推出減費減碳指引的情況,以及公務部門落實節能的成效如何?

  環保局局長葉擴林:按照6個策略推行長期減碳策略,今年結合《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至2025年》,會對實施情況進行檢討,同時也會評估這一策略實施兩年的成效。在推廣電動車方面成效較顯著。清潔能源使用方面,未來在電力專業合同磋商時,會要求電力公司多購買綠電,爭取早日實現碳中和目標。大型活動指引方面,已制訂大型活動減費指引,並在每年的澳門國際環保論壇及展覽中落實,論壇及展覽連續4年獲得碳中和展會認證。

  鄭安庭:目前澳門天然氣用戶超過18,000戶,在清潔能源推廣方面希望政府加大力度。

  譚偉文:需回顧之前完善天然氣網路的工作,在推動住戶安裝天然氣管道的同時,未來可以考慮對爐具給予一定資助,政府對此持開放態度,會逐步推進。

  其 他

  高錦輝:豐富氣象局訊息公布有哪些具體工作,市民可透過甚麼渠道獲得訊息?

  譚偉文:優化氣象局訊息公布會「先定性,後定量」,會透過不同渠道做相關預警,與教青局及學校有充分溝通。

  李靜儀:公共工程批給應重用本地企業和本地居民。

  譚偉文:會考慮公共工程推展讓更多本地企業和本地居民參與,未來幾年建設新區不忘舊區發展,會推出不同規模工程,以書面標方式讓招聘更多本地居民的本地企業參與。

  馬志成:如何參與低空經濟修法立法,有何部署和推動方法?

  潘華健:現時低空經濟以跨境直升機為主,大規模展開無人機應用有困難,特定情景下的申請可批准。

  何潤生:本澳電網事故的預警和防控能力如何?現有供電設施能力及應急預案能否應付災難事件?

  譚偉文:共有3條內地供澳電纜確保電網安全穩定,正規劃第四條輸澳電纜,擬經過A區。正檢討電力專營合同續約,要求電力公司未來更換機組時,除使用天然氣發電,可增加氫能發電比例,配合國家「雙減」政策。

  何潤生:分層建築物共同部分管理法是否有檢討的具體時間安排?是否會加大宣傳?能否參考香港的樓宇修復綜合支援計劃一站式服務模式,優化澳門相關行政手續?

  黃潔貞:樓宇維修基金成效如何?能否增加資助項目?

  譚偉文:會和相關立法部門探討,有需要會做前期諮詢工作。隨著澳門樓宇老化,樓宇維修基金應適時探討回應澳門實際情況,短期內會開展有關前期工作,加入合適的項目。工務局會簡化有關手續。

  張健中:內港雨水泵站建成後會有哪些效益?降低工程對居民影響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成效?第三期工程有哪些措施?

  譚偉文:解決內澇及輕微的海水倒灌。

  林煒浩:內港南泵站工程進入尾聲,已完成九成七,預期能在6月份如期完工。會全面封堵所有排水口,可以解決海水倒灌和暴雨水浸。

  黃顯輝:修訂道路交通法完成後,是否會推進代駕服務的立法工作?

  林衍新:會持開放態度,適時研究和推進有關立法工作。

  黃顯輝:是否就修改道路交通法更改逃避責任罪和輕微違反制度?

  譚偉文:檢討工作中會與立法會一常會保持溝通,完善有關方案。

  葉兆佳:建議電訊特許資產獨立營運,增發固網營運牌照,建設雲計算算力中心,需關注電力供應是否充足。

  譚偉文:電訊特許資產會公平開放給每家營運商使用,會用同樣的價格,無論甚麼模式,該原則不會改變。

  葉兆佳:如何透過跨境合作推進「碧海藍天」設想,更好利用澳門海域?

  譚偉文:曾進行排水口的摸底工作,當中內港最嚴重。會藉內港雨水泵站工程,建設兩個臨時污水處理設施。其他會針對性溯源,並逐步解決。

  葉兆佳:會否開放香港單牌車周六周末入澳?

  譚偉文:持開放態度探討有關工作。

  梁鴻細:電訊商期待明確長期穩定的續牌條件以支援AI及網絡安全領域的大額投資,政府是否有續牌時間表?

  譚偉文:會同電訊特許資產掛鈎,與固網續牌及電訊法修訂一併解決。

  梁鴻細:供排水規章的修法進度如何?會否研究優化井蓋密度,減少道路井蓋數量?

  譚偉文:認同可研究加長檢查渠井間距,以減少路面井蓋。

  黃穗文:正積極推進供排水規章修法工作,同步新增《再生水公共配水技術規定》、《再生水屋宇配水技術規定》。修訂草案預計今年提交行政會審議。

  林倫偉:氹仔奧林匹克大馬路有一幅約2萬平方米的國有土地,建議用作交通樞紐、打造文創園區。

  譚偉文:氹仔松樹尾地段的綜合利用正由跨部門小組研究,考慮納入交通樞紐等功能。

  李振宇:民航局會否針對施政報告提出的有關澳門機場建設規劃,制訂下個機場5年發展規劃?

  譚偉文:會全力推動,有關法律通過後,市場會得到開放,特別在貨運方面,即時會有發展。

  王世民:嘉樂庇總督大橋使用超過50年,目前的監測維修和安全狀況如何?

  譚偉文:目前已對舊大橋做恆常監測,當局重視有關結構情況,土木工程實驗室有相關設施對舊大橋進行24小時實時監測,檢視是否適時進行維護措施。

  施家倫:澳門作為雷電多發地區,政府會否成立防雷技術工作小組?同時,會否加強立法與宣傳,提升居民防災意識?

  譚偉文:多部門協同推進防雷工作,重點升級歷史建築(如大三巴)防雷設施,加強立法與公眾防災教育。

  梁安琪:商戶審批流程優化?

  林煒浩:批則問題持續優化。

  林宇滔:施政過程中是否應加強與社會溝通?如何通過「放管服」優化營商環境,讓審批等工作更高效?希望司長推動改善,也希望10位局長積極配合。

  譚偉文:新一屆政府就職後包括運輸工務範疇在內的各個政府部門都在廣泛與社會各界接觸溝通。

  林宇滔:電訊特許資產和匯流牌照,停車場管理招標長期拖延,垃圾收集、電訊公司等清晰牌照批給的時間表?

  譚偉文:一定會有相關時間表,只是目前還不能公布。電信法絕對有信心任內完成。

  高天賜:不少項目招標因過度追求低價導致設備及配件質量低劣,如電梯維修,政府如何監管?

  譚偉文:政府將改變以往單純「價低者得」的招標準則,引入更多元的評審因素,例如監理服務、設計水準等,以提升工程品質。

  龐 川:機場填海工程最新進展如何?

  潘華建:2024年11月22日已舉行填海及停機坪工程動土儀式,目前在完善施工前準備工作,包括物料運輸、臨時設施建設、電力保障及安全風險緩解措施。新停機坪和滑行橋預計2028年下半年投入使用,整個擴建工程預計2030年下半年完成。

  龐 川:電信法立法工作目前仍在討論,本屆政府任期內可否完成有關立法工作?

  譚偉文:政府有信心在本屆任內完成立法,固網牌照續期事宜涉及電訊特許資產使用,會一併處理。

  龐 川:免費WiFi「FreeWiFi.MO」計劃成效如何?

  郵電局局長劉惠明:「FreeWiFi.MO」計劃自2017年推出,熱點從280個增至588個,其中178個由郵電局自建;參與機構從4間增至73間(包括酒店、大學、銀行等)。未來會繼續提升社會參與度,推進更多機構提供免費WiFi熱點,同時對自建服務點進行定期檢查和服務提升。

  崔世平:政府能否回復設計建築監理標書分開,以扶持本地企業?會否對土地溢價金作出適度調整?

  譚偉文:會大力支持本地企業發展;今年已開展土地溢價金相關檢討工作。

  宋碧琪:琴澳基礎設施聯通發展,橫琴新通道選址?電訊費用仍貴,未來橫琴其他區域能否拓展電訊服務?未來會否增加跨境出租車?

  譚偉文:正與合作區建設局開展前期溝通,適當時間會向社會公布。電訊牽涉與橫琴相關部門充分溝通,相信可開展前期探討工作。

  邱庭彪:西灣湖可否開展水上活動?

  譚偉文:會與管理部門充分協商,探討是否可以適度增加水上活動。

  胡祖杰:政府曾指業界存在較多錯漏導致經常重審,且都市建築法律制度已實施數年,目前審批工作情況如何?是否有政策進一步提高審批速度和效率?當前政府部門審批的人手是否充足?

  黎永亮:2024年度共收到1.2萬多份審批申請。負責審批的准照處有11名建築師和15名土木工程師。隨著審批數量不斷增加,人手確實存在壓力。未來優化營商工作將朝著這個方向探索。

  (本報記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