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駐產業園企業家講述慘痛經歷

466

  【本報訊】本澳網上時事節目《濠江開講》昨邀請企業家葉麗軍及澳門執業大律師麥興業出席,由葉麗軍分享澳企投資進駐橫琴產業園營商的失敗經歷。她說,創業前期因內地企業合作夥伴一夜之間音訊全無留下爛攤子,其後又因租金補貼遲遲未有發放影響營運策略,導致資金鏈斷裂欠租而被趕出園區甚至惹上官非。麥興業呼籲投資者在簽署租賃合同時要細讀合同內容,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以保障自己合理權利,並且當補貼申請了一段長時間仍未有下文時,要多加跟進確保合乎申請資格。

  葉麗軍表示,橫琴粵澳產業園於2019年底來澳招商,介紹未來發展方向及優惠政策,吸引本澳創業者入駐。她說,當時因為園區提供的優惠條件吸引,聲稱能夠補貼3年租金,相當於可以零資金入駐園區,考慮到入駐園區月租金約7萬多,3年補貼即省下200多萬,可用作創業資金,並考慮到澳門傳統產業逐漸衰落,也想趁著這個大好時機,快人一步到橫琴發展,於是決定大展拳腳。但入駐後實際上只跟園區簽定租賃合同,卻未見園區有將招商宣傳的政策以文字或文件形式簽定合約。她說,畢竟對政府有信心,就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這亦是現在遇到問題後才想起之前無做好防範。

  隨後,葉麗軍跟內地兩個大型企業合作入駐粵澳產業園,2019年入駐後開始裝修,當時粵澳產業園給予6個月裝飾期。當時合作方面,葉麗軍扮演平台資源角色,內地兩個投資方分別負責資金和技術,由於過程中他們突然出現其他狀況,在裝修完正式開業後一夜之間竟音訊全無。

  租金補貼遲遲未發致斷資金鏈

  因前期工作都由葉麗軍對接,包括前期費用的支出,大部分都由她先墊支;當另外兩個合作夥伴失蹤後,幾百萬的裝修費都由她獨力承擔。葉麗軍說到,當時的經濟能力還有有條件支撐,且考慮到企業從事的產品是科技食品類,主打產品是植物肉及藥食同源的功能性零食,當時考慮到自己有一定經濟基礎,就繼續堅持拓展這個產業,組建團隊到北京農大找專家作為技術股東合作,其後都正常運營,即使碰上疫情,艱苦經營,但都一直堅持,投入資金累計超過3000萬元。不過她指,有關產業園招商宣稱的租金補貼至今仍未到手,據園區表示,租金是先交後補貼,按季度申請按季度補貼,葉麗軍認為即使按季度申請,最多應僅需預備3至6個月的租金,政府的補貼就能下來,但到目前為止,她指2021年7月至9月的補貼至今一分錢都未拿到;2021年10月時因疫情持續,資金鏈出現問題再無錢交租。同時,由於10月至11月未有交租就無法申請補貼,但她原計劃是7月至9月的補貼下來就能夠交10月至11月的租金,怎料補貼遲遲未發。

  律師籲簽約看清內容保障自己

  產業園在她欠租3至4個月就開始追討,期間葉麗軍曾向園區反映情況申請延期,當時園區提出方案建議她搬到較細的地點,但由於企業是根據發展需要而選定場地,若搬去其他地方,裝修費用由誰負責?至本月12日,產業園通知葉麗軍終止合同並起訴她的企業欠租,採取停水停電,並封鎖工廠大門。葉麗軍嘆言,初時就是由於產業園的免租政策才入駐,但現在因為欠租而被起訴,實在令人無奈。她認為在入園之前應要有清晰說明,要多長時間才批出補貼,才能讓企業評估要預備多少資金,而且申請審批過程產業園從未給予任何消息,資料統一由產業園提交,直言補貼政策無法「接地氣」,並且因為其補貼沒有及時發放,反令投資者被園區起訴。

  麥興業表示,留意到網上有很多有關產業園的資料,提供的優惠政策很吸引,而有關葉女士的個案,她的確符合補貼條件,但首先應清楚補貼主體,是由政府還是園區發出,根據資料應由橫琴新區商務局審批,可能由產業園幫忙申請,會出現要求先交租後補貼的情況。

  他說,明白如葉女士的個案於去年9月已開始申請,但至今仍未發放,的確會令企業造成風險和壓力。不過確實要搞清楚津貼主體和業主主體是否同一方這個細節,以及在簽署租賃合同有關的內容要細讀權利和義務,才能保障自己的權利。同時,他指出:假設補貼已經申請一段長時間,便要多加跟進以確保合乎申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