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抗疫難照搬預案須動態調整

400

  【本報訊】「6.18疫情」持續1個多月始結束,衛生局感謝參與抗疫的工作人員及社會配合,疫情才得以迅速控制。對社會質疑當局抗疫措施見步行步,朝令夕改,衛生局指不認同社會指局方防疫無計劃,強調早前建立的大規模新冠疫情應急處置預案發揮很大作用,但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也須視乎情況動態調整。

  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探討今波防疫總結工作,邀請山頂醫院醫務主任戴華浩、衛生局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主任林松、傳新澳門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街總社會服務辦公室協調主任周遠恩出席。

  戴華浩總結6.18疫情防疫工作時表示,特區政府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按照既定方案,在疫情期間展開分區分級精準防控工作。他指在44日疫情內,本澳共發現感染個案1821人,佔本澳總人口0.3%,當中有 61.3%為無症狀感染;期間展開14輪全民核檢及6次重點人群檢測,合共採樣1173萬人次,抗原測試上傳有2187萬次,發現感染者419人,封控302個區域,共管控約7.9萬人。戴華浩感謝參與抗疫的工作人員及社會配合,疫情才得以迅速控制。

  指高層決策不濟 須支援居民長者

  林松則感謝前線人員支持抗疫,他指出:奧密克戎(Omicron)變異病毒的傳播性和隱匿性強,較困難處理,內地一些城市都須長時間才可控制疫情,當局希望以對市民影響較少的方式去清零,因此採取無完全靜態或封城的「相對靜止」措施,他稱內地專家亦認為值得學習。

  甄慶悅認為,40多日的疫情給社會觀感漫長,他形容是「惡夢」,更批評政府高層決策不濟,全賴市民、前線人員等高度自律配合才能穩定疫情。周遠恩則表示,疫情初期紅黃碼區訊息混亂,部分被列為紅碼的大廈生活用品不足,她認為要思考如何更好支援居民和長者。戴華浩回應表示,抗疫工作是由上而下,上下一心才能做好,也要視乎實際情況執行和調整。

  節目期間,有聽眾問及為何本輪疫情沒有在一開始時實施「相對靜止」?甄慶悅直言,政府是次防疫無預案,所謂的「動態研判」實質是見步行步,朝令夕改,促請政府切實檢討不足。

  戴華浩回應表示,從醫學角度,全城靜止對防控是好,但亦要考慮經濟、社會正常生活的需要,以及防止次生傷害,因此疫情頭兩周採取減少人群流動、做多次核檢的措施,後來權衡利弊後實施「相對靜止」,之後清零。他又不認同當局防疫無計劃,指較早前建立的大規模新冠疫情應急處置預案發揮很大作用,大部分工作包括紅黃碼區、方艙醫院等都跟預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