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進入「鞏固期」後期,連續多日社區未有新增陽性個案,但抗疫工作仍未結束。立法議員李良汪表示,核檢站在人手協調方面仍有改善空間;另外,不少「三無」大廈存在防疫漏洞,政府應適當介入,疫後亦應對抗疫工作展開全面檢討,聆聽多方意見,爭取本輪抗疫工作暴露的問題不會重蹈覆轍。
李良汪表示,每次全民核檢工作都見不斷優化,包括每輪時間不斷縮減,現在每輪都可在33小時內完成;祐漢、水塘增設核檢站,市民5至10分鐘即可完成採樣流程,有助提高核檢效率,更加便民、分流人群。
合理安排站點人員優化外展服務
但他指出:某些站點仍存在人手協調溝通不暢,造成人力資源浪費。例如一些站點,有全職的外判公司核檢人員,又有公務員、民間義工,幾個來自不同部門的人員之間溝通協調不夠順暢,分工不明確,扎堆進行同一項工作。他建議,未來需要站長做好站內工作人員統籌安排,明確合理分配工作。
另外,目前重點人群、重點區域人群和離家工作人群仍需定時做核酸檢測,多數核檢站晚上10點便關站,據衛生局統計,全民核檢中只有4%人群選擇在深夜時段前往採樣,因而縮減核檢站開放時長,為醫護人員預留休息時間。李良汪表示,合理調配人力資源,保障醫護休息十分重要,但他不斷收到居民訴求,希望恢復深夜時段核檢。他指,若再做全民核檢,可考慮在黑沙環、筷子基等人口較多區域,至少保留1個24小時核檢站,或將服務時間延長至凌晨3時,方便24小時輪班制從業者做核檢,盡量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
社會亦有聲音指,可利用大數據精準控制各核檢站人流與開放時間,李良汪表示,經過多輪全民核檢,相關部門已掌握一定數據。善用數據精準了解各核檢站的開放時間固然喜聞樂見,但亦要注意各核檢站開放時間不能太過分散,否則容易造成社會資訊不清晰。
他又指,應繼續關注如何支援弱勢人群,比如針對行動不便的長者,可繼續優化外展服務。疫情期間,社工局、應變協調中心等相關部門的熱線難以打通,又或者答非所問遭社會詬病多時,同樣需要持續改善。
李良汪續稱,近期收到不少祐漢7幢樓宇居民反映,發現有疑似性工作者出入大廈,招攬客人,恐會造成治安和疫情傳播風險。李良汪希望警方注視,加強巡查,避免成為疫情漏洞。
另外,他以新美安大廈第二期為例,雖已解除封控,但因環境衛生問題,以及居民不夠自律,本輪疫情封控前後被「加碼」4次。
大廈潛藏衛生隱患社會風險更大
他表示,新美安大廈只是澳門眾多「三無」大廈的冰山一角,這些大廈因缺乏管理,更易存在環境衛生隱患。他希望特區政府多多關注「三無」大廈的環境衛生狀況,特事特辦,適當進行清潔工作等。他強調,雖然「三無」大廈管理應是業主和住戶的共同責任,但實際存在難以操作情況,「業主理不了,是不是大家都不理?」他指,大廈是居民的最後一道防線,若大廈潛藏環境衛生隱患,引發疫情,社會共同承擔的風險則更大,政府亦有責任、有需要在疫情期間特事特辦,適當介入有隱患的大廈,幫助完善防疫。「防疫工作無他,最主要的是做好預防,若疫情爆發,其他措施都只是亡羊補牢,為何不在前期做好預防工作,避免後續成本更大,社會承擔風險更多?」他說。
他最後強調,特區政府應向市民加強政策溝通解說工作,做得更細緻。他以新美安大廈為例,市民早有聲音認為應將新美安大廈內的居民遷移,但政府一直未向公眾解釋不遷移的原因,導致出現許多不和諧聲音。李良汪指,疫情防控透過科學判斷毋庸置疑,但在細節溝通上就要和市民,尤其是受影響的居民保持溝通、解說,更有利於疫情防控。
他表示,本輪疫情結束後,政府續應對整體作全面檢視,除政府內部各部門檢討,更重要的是與社區有參與抗疫工作的組織、社團、醫務代表等開會交流,傾聽各方建議,才能更好改善問題,避免未來再出現疫情時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