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失業率連番上升,本地居民失業率最新升至4.3%,情況令人擔憂。立法議員羅彩燕表示,面對世紀疫症、全球滯脹等外圍負面因素,社會盼望政府再推新一輪經濟援助,及加大經援措施的覆蓋範圍,如將電子消費券加碼至1萬元,尤其放寬部分消費份額,以及延長立減優惠使用期以加大市場消費的槓桿效應。她又指,要真正降低失業率、振興經濟,單倚賴經援措施尚未足夠,當前局勢亦不再容許議而不決的保守施政態度,政府除要聆聽社會各界意見,在調整龍頭產業過程中讓市場逐漸吸收震盪而「軟著陸」,避免對金融體系造成衝擊及推高失業率,多元化產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當務之急以「穩」住澳門目前經濟為優先。
羅彩燕稱,澳門失業率連番上升,社會盼望新一輪經濟援助到來,能夠緩解市民以及企業商戶的燃眉之急,穩住社區經濟,延緩失業率上升。尤其應該加大經援措施的覆蓋範圍,如將電子消費券加碼至1萬元,尤其放寬部分消費份額及延長立減優惠使用期以加大市場消費的槓桿效應。要真正降低失業率以及振興經濟,單倚賴經援措施當然並未足夠,特區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必須更積極有為,出台一系列組合措施,大膽創新地推動新興產業,以更大決心,大刀闊斧突破限制多元發展的條條框框。
她又認為失業率上升,社會大眾自然會將焦點歸咎外僱數目,要求設立外僱退場機制的聲音兩年來此起彼落,特區政府及有關當局固然不能忽視,須以保障本地人就業為優先。令人憂心的是,尚未等到設立退場機制,各大中小企業商戶卻持續因為經營困難而主動裁減職位,造成這兩年外僱數目有所減少,反映部分消費市場正在萎縮,就業崗位持續減少。參考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均會以「市場新增就業職位」,作為其中1個重要的經濟參考指標,季度性職位增加或減少,直接影響當地股市升跌以及政府勞動政策調整,但反觀澳門似乎並不太重視市場新增就業職位數目。
加強職業培訓解決結構性失業
她指出:去年有團體曾針對中小企經營狀況作出調查,調查結果反映澳門打工仔目前正面對正職職位空缺減少,聘請兼職或散工情況居多,工種趨向按時薪、單量計算工資,甚至文職工作都趨向請兼職。就統計局最新一季失業數字看,失業率上升,就業不足率有所下跌,有意見認為正正是就業不足的人群直接轉為失業所造成的此消彼長。
羅彩燕議員引述經濟學者觀點,認為澳門目前正處於「結構性失業」狀態,意思指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勞動市場的供求失去平衡,失業人員需要培訓或是更長時間才能找到工作。故此,政府目前推出帶津培訓計劃,不足以解決失業問題,必須進一步配合其他政策措施。她舉例指,香港為應對經濟轉型以及結構性失業,多年前已成立「僱員再培訓局」,為市民提供完善的職業導向,當中有不少成功轉型案例,如從原來專業轉化為物理治療助理、職業治療助理等。
另外,她曾多次向當局提議參考鄰近地區做法,就多元產業發展方向所需要的人才,與相關教育機構制訂專業培訓證書課程或職業階梯,如跨境電商、防疫醫護助理、社會服務及照顧行業等,尤其是新4大產業等。考慮到培訓時間可能比較長,羅彩燕建議將培訓援助期限延長至9個月,以緩解失業人士培訓期間的經濟壓力。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亦需要考慮將目前只有短短90天的失業津貼期延長至半年,並且要放寬1年內不能重複申請的條件。
她稱,參考內地很多省市都有類似對沖經濟下行的政策,不允許任何收縮性的政策,反而加大力度鼓勵推出具超前性和主動性的刺激經濟政策,值得澳門借鑑,且要以破釜沉舟的態度,大刀闊斧對各項政策進行調整和推進。所謂「有危亦有機」,國家經已通過一水之隔的橫琴為澳門多元產業發展提供機遇,並透過4大產業指出明確的發展方向,相信澳門未來多元發展大有可為。
羅彩燕強調,特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必須以更大力度,調整和突破法律法規限制,大膽創新打通兩地「任督四脈」,尤其在疫情受控的前提下,積極向中央爭取更多有利政策措施,以及自身有力的扶持措施,如放寬來澳簽註、促進跨境投資、招商引資,並完善金融法制規管,為澳門長遠發展離岸跨境中心、多元化產業提供堅實的配套基礎,為澳門創造更多新增就業職位,真正解決和應對失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