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彩燕促助居民轉型加強競爭力

368

  【本報訊】對於社會關心失業率持續攀升及新一輪失業潮,議員羅彩燕認為政府推出的帶津培訓有一定作用,有助失業市民度過目前難關,但課程的針對性不強,培訓效果不明顯,再者需考慮到每個人的背景和起步點不一,也非處於同一水平,未必可以長遠改善受訓者的經濟和就業前景,更遑論以此簡單和粗糙措施,難以應對澳門經濟轉型和結構性失業。因此,她促請特區政府針對緩解就業問題推出組合拳方案,助本地就業人士轉型,增加自身競爭力,以及創造條件招商引資,加大本澳就業機會。

  釋放土地招商引資增就業機會

  羅彩燕提到,她曾建議參考鄰近地區做法,成立再培訓局,透過政府統籌與教育機構合作,為應屆畢業生和失業人士提供專業培訓及職業階梯,尤其應根據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以及市場需要釐定課程內容,如未來4大產業、治療及復康專業、社會服務專業等,針對澳門目前欠缺人手的行業,提供職業轉型乃至跨界專業培訓,除可協助失業市民重返就業之外,更重要讓市民能夠在職場上可持續發展,具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但面對就業市場萎縮而職位減少,即使擁有再多再完善的培訓計劃,仍然會形成僧多粥少的惡性職位競爭,也就是國內所謂的「內卷現象」。羅彩燕認為特區政府不能夠「守株待兔」,被動地等待疫情消退與國內通關,要積極推進深合區和4大產業的發展,更要積極開拓本土商業板塊,增加本地就業職位。與此同時,因土地成本昂貴及行政效率低下,也是制約澳門經濟多元發展原因,建議政府透過釋放更多土地及金融融資助力,促進新行業投資和發展,相信在短時間內可開拓環保行業板塊以及創造就業、產業生態鏈。又如有不少社服機構提出可以開拓夜間托兒服務,為有需要家庭提供不同時段1-6歲的托兒服務,解決部分幼師及小學老師失業問題,在增加社區就業職位的同時,釋放雙職家庭勞動力。同時,也要加大外展社服隊伍,鼓勵和招聘應屆畢業生或失業人士投身康復社服行列,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另一方面,羅彩燕建議特區政府可以倣傚當年透過土地批給,吸引博企進駐澳門,開創澳門龍頭產業,如今特區政府亦應該善用手上閒置土地,透過城市規劃整體布局,大力招商引資,善用澳門低稅制以及透過優惠政策措施,促進國內外跨境投資,吸引或邀請國內外大型企業或者新興產業進駐澳門,為澳門引入活水,開拓更多經濟板塊及就業職位。社會各界以及大眾均明白到在澳門單一經濟情況下,疫情一日不消退經濟始終難以復甦,但並不代表特區政府無計可施,透過上述例子,均能夠短時間內增加市場就業職位,同時亦可減輕社會上的家庭照顧問題,可謂一舉兩得。她期望特區政府能夠善用現時充足的財政儲備,以及捨棄保守心態,並以謙虛心態,充分聆聽社會和業界意見,積極有為與全民攜手共度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