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第七屆立法會第一會期剛結束,民众建澳聯盟的立法議員施家倫、宋碧琪、李良汪昨舉行工作報告會,總結過去1年工作。在過去1個會期,他們接到的求助個案總數突破6000宗,同比上升兩成,主要涉及滲漏水、環境衛生、防疫等社區民生問題。施家倫同時點出特區政府在經濟、行政,民生等方面的工作存在問題,包括多元產業未能形成產業鏈、行政改革進展有限,權責體系仍未理順,逾6萬人失業或就業不足更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施家倫、宋碧琪、李良汪工作報告會昨午在民众建澳聯盟大禮堂舉行,該會創會主席陳明金、吳在權出席,近百會員參加。
施家倫表示,去年9月至今,本澳遭遇兩波疫情,一波是去年9月至10月,另一波是今年6月至7月。作為微型經濟體、旅遊城市,疫情反覆,沒有遊客來澳門,經濟受到很大衝擊,亦都對社會各個方面帶來深遠影響。他續說,在過去1個會期,他們接到的求助個案總數達到6125宗,其中跟進完成的有3810宗,需要持續跟進的有244宗,各類諮詢個案有2071宗。過去幾年,他們接到的求助個案大約在4000至5000宗之間,而過去1個會期,各類求助大幅上升,首次超過6000宗,同比上升約20%。從求助類別看,滲漏水、環境衛生、防疫等社區民生問題,以及醫療求助、社會房屋、法律諮詢佔八成左右。跨境往來、跨境置業等「其他類別」的求助亦有300多宗。就業求助方面,雖然只得52宗,但是性質有所轉變,過去主要是維權,現在轉變為求職。
疫情衝擊旅遊 未形成產業鏈
李良汪則指出:在過去1個會期,議員團隊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的原則,運用法律賦予議員監督政府的職權,總共向政府提出128份書面質詢、11份口頭質詢;作出44次議程前發言,以及於行政長官列席立法會答問會期間,提出9次重點提問,尤其關注並推動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政策議題。
其後,施家倫從多方面點出政府施政工作存在的問題。經濟層面:復甦進程被疫情屢次打斷,旅遊經濟受到進一步衝擊,各個領域幾乎無一倖免,中小企業失血嚴重,企業負債水平不斷上升。許多居民反映,目前市面環境甚至差過回歸之前。而多元產業方面,實事求是講,未能形成產業鏈,雖然不斷有重大項目消息傳出,但是這兩年真正落地,形成實際工作量的項目,不管在橫琴,還是在澳門,都非常有限。
改革進展有限 要有準備求變
行政方面,施家倫指新一屆政府提出變革創新的藍圖,然而兩年多過去,本地改革進展有限,權責體系仍未理順,思維僵化都比較常見,辦事效能有所改進,但是同發展要求仍然有好大差距。深合區聯合政府成立接近1年,大家都在磨合,存在不少問題。有意見反映,兩邊公務員至今未有實現職責法定,決策機制、身分待遇未夠明確,一定程度上影響聯合政府的運作效能和政策推行。譬如:進入橫琴的澳門企業,政府承諾的場地租金補貼,遲遲都未發放。
民生方面,施家倫表示,從求助來看,醫療、住房,仍然是最大的民生痛點。
醫療服務供應不足,社會房屋供不應求,導致醫療、社屋輪候時間長。而失業成為愈來愈突出的問題。最新數據顯示,本地居民失業率升至5.4%,有1.56萬人,就業不足率更高達13.4%,多達5.06萬人。60多萬人口的城市,6.62萬人失業或就業不足,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施家倫說,本澳經濟遭遇寒流,大中小微企業大量失血,潛在的風險,不止失業問題,還有現金分享這些福利體系,能否持續下去。現在外圍環境非常差,世紀變局和新冠疫情疊加影響,內地經濟亦遇到很大挑戰,澳門的出路在哪裏?要如何求存,怎樣應變?他期望政府要有所準備,加快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