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澳門正面臨第四次經濟轉型,危機與機遇並存。為免新興產業「兩頭不到岸」,如何協同澳門新舊產業發展,各類挑戰逼在眉睫,勢成當局必須正視及解決的重要命題。
近年本澳經歷疫情洗禮,龍頭博彩行業速迅滑落,在連鎖效應下,各行業無一倖免飽受衝擊,整體經濟呈斷崖式下滑,市民失業日趨嚴峻。澳門未來究竟何去何從,又該如何自救?社會各界議論紛紛。為此,本報專訪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政策研究主任高勝文,探討推動澳門經濟復甦、就業狀況、企業經營信心等議題,期拋磚引玉,歡迎更多有識之士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為澳門發展把脈並出謀獻策。
既有福利援助措施僅有短暫作用
高勝文表示,澳門受新冠肺炎疫情、本澳第四次經濟轉型、俄烏衝突、美國加息及全球經濟不明朗等內外因素疊加影響,經濟形勢複雜且具不確定性,對民商帶來深切影響及隱憂,這均反映在澳門居民失業率、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與入境旅客相關數據等。本澳今年5至7月總體失業率4.1%,本地居民失業率為5.4%,較上一期(4月至6月)分別上升0.4及0.6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上升9.3個百分點至13.4%,隨著應屆畢業生投入勞動力市場,預料失業率短期維持高位,甚至有趨升態勢。
與此同時,澳門今年7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103.95)按年上升1.38%,出現經濟學上的「菲利普斯」曲線惡化,即失業率與通貨膨脹同時加劇的「滯脹」局面;另一方面,今年1至7月入境旅客按年跌26.3%,不過夜旅客及留宿旅客分別減2.6%及47.9%,第二季旅客總消費(不包括博彩)按年減46.3%至38.5億澳門元,疫下旅客少、出行預算減少且消費力大不如前。綜合上述資料可見,本澳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高勝文指出:隨著本澳經濟下行壓力加劇,失業率上升、就業不足、物價高企、外圍經濟疲弱等問題日趨嚴重,居民在疫情下收入不足,幾乎花光積蓄,甚至出現負債,面對不樂觀的經濟環境,居民的消費意欲進一步下降。過往政府雖推出現金分享、抗疫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兩項「百億經援」、澳人食住遊及其他民生福利等援助措施,惟對「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等方面僅具短暫作用,但在長遠恢復與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成效不大。此外,坊間亦有意見指,澳門幸運博彩經營批給公開競投招標書與商業現實脫節,加上相關嚴苛「限賭」政策,上述多種不利因素令澳門投資市場吸引力大為減弱。
他坦言,澳門屬全球高收入地區,居民理應在較佳的社會環境中成長及發揮所長,但現實卻需面對上樓難、交通擁擠、醫療、教育及青年政策有待完善,居民放下身段惟失業率仍不斷上升,營商環境惡劣且企業湧現倒閉潮等問題,防疫政策矛盾混亂出現公共管理學中的「政府失靈」現象。這些均說明特區政府近年施政並未精準到位,亟待改善。
致力培養人才增人力資源競爭力
他回顧澳門近代經濟史,本澳曾經歷3次經濟轉型,由晚清時期逐漸發展起來的原料加工業和專營制度產業,到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紡織製造業、銀行、保險、房地產等高附加值服務業興起,再至澳門回歸祖國後賭權開放。3次經濟轉型,使產業從多元趨向單一,也為經濟發展埋下危機隱患。近年特區政府積極培育及發展以中醫藥研發製造為切入點的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等重點新興產業,帶動澳門進入第四次經濟轉型,也為產業單一重新邁向多元提供機遇。
從澳門近代經濟史可見,每次經濟轉型約需20年或以上時間,且須配合前瞻與跟進政策,否則將引致經濟轉型失敗。他憂慮第四次經濟轉型涉及的新興產業,需要「量與質並重」的人資與配套,這並非短時間能實現。澳門可能會出現原有產業衰退或消失,新興產業難以發展的「兩頭不到岸」局面。因此,系統深入地探討如何協同新舊產業發展,解決第四次經濟轉型所引起的各類挑戰,是逼在眉睫且極其必要的,並成為當局不可迴避的課題。
至於如何緩解經濟困境,高勝文從個人、社會以至區域合作等角度提出以下建議:一、應加強各類人才培養,通過加大教育投入、延長居民受教育年限、針對特區銳意發展的行業,為居民提供適切課程等措施,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與競爭力。同時,需加強從回流及引進等方面完善人才政策。二、加強就業支援,如完善就業服務,包括做好職業配對、監管招聘、後續支援,以及深化職業培訓計劃、提供聘用津貼、舉辦大型招聘會和逐步推行職業認證等,全力協助居民提升職業技能及保障就業。三、完善與強化社會保障體系,減輕居民失業壓力,促進居民再就業,這對緩解失業問題起著重要保障作用;四、構建與促進勞資政3方和諧勞動關係,實現效率、公平和表達權的平衡,這對防範勞資衝突與對立、緩解失業問題、維持社會穩定等將起到積極作用。
藉歷史文化優勢建中葡經濟走廊
此外,高勝文認為除上述建議外,還需結合加強吸引國外遊客、爭取正常及放寬通關、積極融入及共建大灣區等多元措施,才能真正緩解經濟困境。「加強吸引國外遊客,是恢復本澳經濟的另一出路,特區政府應盡快解決多年來客源單一的局面,放眼世界各地賭城,除靠博彩吸引遊客外,更多是通過世遺歷史、文化、品牌節慶等元素吸引遊客。澳門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對外開放城市,是中西文化交匯之地,更應利用好『歷史文化優勢』,加強對外宣傳推廣」,高勝文說道。
況且,澳門與葡語國家一直保持著友好聯繫,有望在現時「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的基礎上,打造第七大經濟走廊,即中葡經濟走廊。此舉相信通過逐步落實中央明確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定能緩解經濟困境。同時,爭取正常及放寬通關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助緩解經濟困境。
他提到,早前出台的《關於支持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為本澳青年在大灣區就業創業提供千載難逢機遇,建議政府結合實際,制訂更積極、更開放及更有效的就業創業扶助政策,助居民在大灣區就業創業;同時,本澳青年也應結合自身職業生涯規劃和各城市發展的產業,進一步考察灣區各地人才政策,提升自身專業知識,為社會及國家作出貢獻。
高勝文總結道:本澳失業問題受到地理面積、城市規模、產業結構、經濟總量、貿易總額、人力資源等多方面制約,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積極融入及共建大灣區。深合區為澳門發展提供現時面積3倍多的土地,可通過深合區重點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和現代金融產業等新興產業。長遠而言,期望透過積極融入及共建大灣區,促進產業多元發展,以應對由第四次經濟轉型所引起的各類挑戰。
最後,他期望,未來特區政府在有擔當、有能力的官員領導下,帶領居民破局,更關心就業、住房、交通、醫療、教育等民生問題,讓民商得到保障。《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