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大會撮要

575

  議員葉兆佳:百億援助措施只是治標短期措施,經濟復甦和振興應善用財儲,發展本地新興產業是否已有部署,會否成立產業基金帶動產業振興?

  行政長官賀一誠:特區第二個「五年規劃」確定發展4大產業不會改變,深合區也是循這個方向發展。面對疫情,全球經濟大受影響,這兩年國際的股票及債券均大幅下滑,大家也在尋找新興行業的新機遇,但很多新興行業本地居民並不熟悉,因此深合區仍會以高科技、大健康為主打。近期深合區將有大型半導體的國家資產投資落地,估計有400億元。

  此外,本澳儲備並不十分豐厚,設立主權基金必須審慎考慮。

  議員崔世平:疫情以來對公共行政架構和運作是一次嚴峻考驗,政府目前公共行政運作主要存在甚麼不足?未來公共行政改革有何方向?

  賀一誠:自上任後實施公務員員額管理,嚴控總數,由3.8萬人降至現時的34,629人。一系列行政改革工作永無停步,公共行政改革永遠在路上,且每屆政府亦一直優化及查找不足。

  現時會加快電子政務,藉此減輕前線公務員工作壓力,本月將向立法會提交澳門公共行政工作人員通則及相關制度的修改法案。

  議員黃潔貞:第二個100億有待定案,普惠措施計劃、經濟復甦計劃詳情現在是否可以披露?

  賀一誠:7月16日應變辦公室發放的疫情報告,清晰說明第二個百億的主要方向,定義次百億為普惠的、澳門居民的,是很清晰的。

  社團提出第二個百億經援是否包含外僱,和政府定義不同,本澳發放經援已經不是第一次,非常明確只是針對澳門居民,不要聽某個社團某個個人的意見就當是政府意見。

  議員施家倫:澳門的出路在哪裏?政府後續如何完善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接下來幾個月如何刺激經濟復甦、推動多元發展、保障居民就業、防範內外環境衝突風險有何措施?接下來的賭牌重新競投如何確保行業穩定就業,引導博企參與多元發展?

  賀一誠:自8月3日本澳進入低風險地區後,我們的旅遊、經濟財政、保安部門立即與內地對口部門聯繫,爭取有關人客來澳支持經濟復甦,因現時轉型多元化仍未達到一定標準,所以要撐住現有經濟體系,目前內地許多大城市已有澳門的宣傳廣告位,包括澳航、攜程等一同推動吸引旅客工作,希望推動經濟復甦。

  至於如何保障疫情無風險就答不到,因至今仍未找到源頭,故不可鬆懈。澳門是BA.5出現的全國第一站,雖然致病程度不算嚴重,不需要用呼吸機或好多藥,但這個病毒我們不可以輕視,它傳播速度快,1日可傳1代,澳門要繼續做好防疫工作。

  有關民生穩定,現階段必須做好經濟復甦工作,但若仍有不明朗疫情因素就會令內地人不敢來,猶如8萬多旅客困在海南島,便會有很多問題發生。

  賭牌競投方面,新競投方向希望新承批公司為澳門非博彩元素推動共同發展。員工方面在法律和合同都有嚴格規定。

  議員王世民:要有短中期活水政策補充消費力,市民對優化疫情通關政策有期待,是次疫情好轉,會否推出百億援助以外政策幫助中小微企?會否制訂便捷通關政策?

  賀一誠:本澳防疫政策和方針與內地基本吻合,內地低風險地區遊客來澳沒有任何阻滯,本澳居民到北京、上海等地也毋需隔離。但若屬中高風險地區,設立任何顏色通道也沒有用。本澳不可以有新做法,若任何海外人士來澳也不需要隔離,會阻礙澳門與內地通關。

  澳門正與橫琴探討若任何一方有事,人員也可往來。在剛過去的7月29日,赴橫琴的本澳工作人員率先點對點開通便利化,本澳市民則至8月3日才可免隔離。

  議員顏奕恆:如何加快推動新興產業的培育,以及利用好博彩業的非博彩元素,帶動產業多元化發展?

  賀一誠:無論有否疫情,新興產業一直按照社會需求而發展,人工智能是未來新興產業的主打方向,值得本澳青年關注。深合區第一個元宇宙項目正在開展,如何通過元宇宙參與發展,希望年輕一代就相關方向有更多思考。

  本澳多所高等院校在該方向研究不少成果,要有產品發展,新興產業發展不能流於口號,政府不會做商業行為,只能發揮支撐作用,發展新興產業需靠青年一代、企業參與。

  議員馬耀鋒:偉龍馬路公屋被擱置,各個置業階梯最新情況如何?夾屋、長者公寓等政策有何詳情?

  賀一誠:估計A區經屋可滿足現階段需求,需要留一些土地興建夾屋。偉龍馬路轉為夾屋比較適合,年輕一代比較多在路氹城工作,正在轉變偉龍的設計,因T1、T2同私樓設計不同,會改大面積,房間由公屋的7平方米增加至9平方米,總量仍4000多個單位,較之前經屋數目少一些,但不會少太多,希望今年年底可以完成設計。

  議員梁鴻細:粵港澳3地是否曾就3地公共衛生法律法規的銜接和配套有溝通交流?目前相關標準難以統一的困難何在?可否以人道等特殊原因開通疫情過境綠色通道,讓3地居民在疫情常態化下免除醫觀隔離處理相關事宜?

  賀一誠:大灣區3地制度統一不是簡單的事,正與橫琴協商,大灣區就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綠色通道並非除香港外大灣區的9個城市商議就可行,這是中央權限,所以暫時不能答覆能否做到,只能與珠海爭取商討符合一定標準就可以開關。珠海對我們一直都有綠色通度,包含目前每日的生活物資、跨境汽車、鮮活用品都是特別通道,一直維持,甚至在最高風險時都沒有停過。而有病等特殊原因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這是作為個案,並非所有居民都可以享受,這方面會加緊與深合區溝通,但無本事做到落實到9市實行的要求。

  議員馬志成:關注運動員訓練問題,疫情下如何保持運動員狀態?

  賀一誠:本澳早前因應疫情將運動員訓練基地改建為方艙醫院,當局研判發現將患者安置於醫觀酒店較適合,因為有完善的洗手間及餐飲設備等。市民則較抗拒到方艙接受治療及隔離。政府亦在疫情穩定後重開訓練場地,讓精英運動員繼續訓練。

  體育局持續支持鼓勵本澳運動員在外地接受中長期訓練,只要本澳疫情穩定及當地政府允許。

  議員何潤生:會否檢討疫情的所有防疫措施及效益,尤其針對長者及閉環院舍的防疫工作,為一旦爆發新一波疫情做好準備?

  賀一誠:感謝院舍工作人員無私付出,保障數千名院舍長者的安全;對疫情中有6名染疫長者不幸離世表示遺憾。現時院舍長者疫苗注射率高,減低了重症風險,但仍有7000多個非住院舍的長者未注射疫苗,政府鼓勵長者注射疫苗,為往後逐步放鬆出入境或防範外來疫情有很大幫助,亦希望各個社團大力支持推動工作。

  議員宋碧琪:內地開放自由行城市,中西部政策開放不多,澳門吸引內地遊客來澳,內地有14億人的消費市場,澳門旅遊發展抓準定位,會否考慮開放更多二線城市自由行來澳,開發特色旅遊?

  賀一誠:澳門旅遊宣傳推廣沒有界定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只要是遊客澳門都歡迎;內地西部地區一樣爭取。來澳自由行一直都在協商,再開放多少城市會盡量爭取。但各地疫情反反覆覆,旅客擔心前來旅遊後遇上疫情不能回家,因此當局不斷宣傳澳門旅遊是安全的,回去不用隔離,希望吸引更多內地遊客。

  海外旅客方面,未來可以研究向更多國家開放經隔離進入本澳旅行。

  議員李良汪:特區政府多次強調保障本地居民優先就業,閣下今年4月在立法會亦曾回覆本人,政府對解決失業問題持開放態度,會設法落實工作,減少大型企業外僱額,騰出職位空缺優先予本澳失業人士,但失業問題近幾個月持續惡化,特區政府有無應對計劃?尤其在就業支援措施及外僱退場機制方面,如何釋放更多就業崗位和增加獲聘機會,有沒有成效、具體計劃向社會介紹以緩解本澳失業問題?

  另外,在難以預計經濟何時復甦的情況下,即使還要收集意見,但是否有條件公布普惠措施預案?尤其會否採取包括現金補助的形式,向受疫情影響的全體居民提供適切支援?

  賀一誠:關於改變澳門失業問題,我們持積極、開放態度,有關工作無停頓過。2022年6月底,全部外僱人數是162,391人,較2019年12月底減少34,147人,主要在酒店、飲食業有14,925人,文娛、博彩及其他服務行業減少6300多人,批發零售減少3000多人,一直都在減少。

  政府新開標的建築工程講明不能申請外僱,亦與有關社團溝通,希望提供5000個建築工人作社會服務的建築,大家都加強合作、研究有關問題。

  失業率最新公布是4.8%,即約有1.5萬人,但在勞工局登記的不逾8000人,希望未就業的市民到勞工局登記,讓我們開展有關下一步工作,只要澳門人肯做的行業工種我們都可以開放,積極配合,但就要想想有些行業要靠人才。

  現時有10多萬外僱,是否全部取消就可以解決失業?當然可以解決,但外僱的工作有無人可以代替需要考慮。所以這方面希望大家以積極態度推進工作。

  「第二個一百億」經已回應了很多,就不再重複,政府聽到大家意見整理後會盡快公布。

  議員高天賜:百億經援針對支援居民不足和資源分配不均。

  賀一誠:明白疫情下社會上很多基層市民很辛苦,特區政府對基層的照顧保障線沒有改變,有需要的居民可尋求社工局支援。

  第二個百億元普惠措施會多聽和收集社會意見,當中有些社團提出給予外僱3000元援助的建議,並不是政府意見。

  議員林倫偉:如何平衡有關問題,確保本地人優先就業?

  賀一誠:根據政府「一戶通」資料顯示,目前有4800個核檢採樣職缺,希望失業居民到「一戶通」手機應用程式上了解有關職位,有關公司的福利待遇都清晰列明。另外,自「6.18」疫情後當局再次要求有關公司覆實空缺職位,以失業率一點約為3000人來說,4800個職缺可降低1.5%的失業率,政府會盡量開闢更多職缺。

  議員李振宇:4大產業為重點的適度多元在任期內能有多少成果?在財政收入分擔下能有多少幫助?

  賀一誠:政府第二個5年規劃已有分類,目標博彩業會展佔整體稅收40%,是主打行業,金融保險、批發零售、不動產、公共行政大健康分別佔15%。聯生工業邨有大型數據中心、日本漢方藥廠即將批則,日本的啤牌廠和科大亦正申請進駐工業村發展,當局已更改工業村建築高度,藉此發展高科技產業,加大工業及高附加值產業的比例。

  議員鄭安庭:增加財政收入方面,政府對於土地拍賣以及發行債券等措施,有何具體規劃?

  賀一誠:發行債券方面,以政府名義發行債券要經立法會同意,執行程序需時,但政府已開展發行債券的前期研究工作,包括參考香港特區政府發行的零售債券iBond,透過與通脹掛鈎形式,向市民提供更多投資選擇,協助市民抗擊通脹。

  土地拍賣方面,本澳已多年沒有拍賣土地,明白市場缺乏土地發展,政府將推出土地拍賣,由於法律規定拍賣前需提供土地勘探資料供查閱,因此正準備開展地質探土工作,得出報告才可供投資者計算成本。但不要期望土地拍賣能增加庫房許多收益,若拍賣價太高,對市民承受力並非好事。政府方向希望平穩發展,並非要將土地拍賣價炒高,同時亦不希望出現太低價令市民出現負資產。

  議員謝誓宏:大量公務員疫情下犧牲陪伴家人時間,工作壓力大,有何全面性公務人員制度改革方向?

  賀一誠:今次疫情政府部門所有人員都有參與,包括法院、立法會、審計署及廉政公署等,不少員工自願參加抗疫工作,感謝所有公務人員的付出。

  今輪疫情初期已高度重視監獄及院舍的防控工作,舉例一旦監獄爆發感染,1000多名在囚人士不知道要如何隔離,安排到高頂或醫觀酒店都不合適,因此只能辛苦監獄同事作閉環管理。

  抗疫工作一定存在漏洞及問題,重要的是總結經驗及改進,下一次亦不可能完美,但政府的態度是敢於去面對及解決問題。有關公務員的職程改革法案會在本月送交立法會。

  議員李靜儀:關注金融業外僱近千人,非專業外僱佔六成多,其他行業也有類似情況,未來政府有何計劃要求企業聘用及培養本地人才?

  賀一誠:本澳33間銀行,共有791名外僱,包括管理層,當中除內地,有好多來自外國,不少均擔任較重要崗位。銀行業就業人數約1萬人,金融業外僱1000人不到,「平均1間銀行約20多個外僱人才」,要研究是否適合裁減全部金融業的外僱?本地人一定要吸收培養,亦相信金融業不存在不汲納本地人。歡迎李議員提出實際可行建議,交給李(偉農)司長配合落實。

  議員梁孫旭:賭牌競投,法規上見不到指標、門檻,如何確保博企落實這些要求?博企存在很多外勞,如何將好工留給澳門人?能否在合約上規定新承批人不裁減澳門人?本澳博彩產業發展和疫下社保基金收入來源減少?有否機制將收益回饋市民?

  賀一誠:社保由2000年開始到2021年,政府已注資1431.87億元,截至2022年首季為止,社保總資產值有943億元,按照現在基數能支撐到2070年。已注資的1431.87億元中,博彩收益注資佔35.5%,政府注資和其他收入佔64.5%,博彩收益不是社保的根基,抗疫花費的1600多億元是特區政府多年財政收入積存下來的財政儲備,包括推出的經濟援助措施和現金分享,和社保的性質不同,社保是固定讓退休人士收取。

  吸引更多海外客戶可增加博彩收入,進而增加撥款注資到社保,但當中本澳需有誘因帶動和吸引海外客。

  議員邱庭彪:有何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強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賀一誠:《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措施》是本澳4大產業的主要項目,政府推動澳大微電子研究院和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的同時,積極配合兩地有關方面發展。很高興見到澳大目前有20名教授和近300名研究生投入有關工作,2021、2022年共有258名學生報讀微電子、集成電路、半導體相關課程,其中澳門學生多於內地學生。

  現時有不少本澳學生選擇理科,修讀大學有關課程,值得欣慰。因本澳不少研究科目具先進性,吸引內地方面關注,澳門亦參與不少關於深合區400億元投資內容,其中不少產業具下游發展機會,本澳在該方面需要更多人才參與發展,相信經階梯式培養後,好快有批優秀本地人才,讓有關產業具更大發展空間。

  議員陳澤武:澳門人才培養結構單一,應在不同層面支持創新教育,配合澳門科技發展,人才培養有何部署和方向?

  賀一誠:不少中學亦著重相關培訓,希望基礎教育配合大學深化教育,看到未來一定在科技行業需要大量人才,全世界缺乏有關AI及數據化人才,亦很搶手,不愁找不到工。培養人才需很漫長階段,但今日不做則會永遠落後於人。

  議員羅彩燕:建議政府推出更多招商引資政策,吸引國內外更多優質投資或產業,為澳門引入活水,盤活經濟、創造新的就業職位。

  賀一誠:目前設立北京協和醫院澳門醫學中心進入正式籌備階段,希望未來推動發展「醫療+旅遊」,並由於醫療及保健息息相關,可同時帶動金融保險行業發展。現時正爭取北京協和醫院在澳門設立區域性醫療中心,成立後面向的不只是澳門居民,亦包括大灣區及其他地區居民,可為本澳居民提供醫療保健支撐之餘,亦帶動大健康產業發展。希望新的博彩經營承批者可以共同研究發展「醫療+旅遊」產業。

  議員梁安琪:除了培訓電競人才外,會否考慮檢討、修改、完善體育相關法律,引領體育改革?以政府主導,市場、社會、企業同創體育發展新格局?如何政企合作,引入更多新型體育運動和賽事,豐富「體育+」多元發展?

  賀一誠:澳門近年舉辦不少大型電競比賽,在不少綜合體都有發展空間。目前法律和法制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事情,政府不宜太多參與。

  電競活動現時通過深合區開展有關人才培訓,希望澳門青年人參與培訓後回澳,日後透過新博彩業承批公司合約批給後,可發展成一支與旅遊相關的行業,促進體育賽事類的電競活動。

  議員胡祖杰:政府在琴澳融合方面有何計劃?

  賀一誠:澳門已通過城市總體規劃,正就分區規劃作詳細研究,深合區去年就總體規劃作出調整,琴澳兩地就深合區進行總體規劃的國際招標,包括多個國際、內地、本澳知名設計事務所參與投標,初步選出數間公司提交的方案,現由國家知名規劃專家進一步評標,並非深合區管委會負責。投標方案各有特色,按照深合區現有基礎重新調整。

  澳門未來可配合有關規劃方案,但污水處理站、垃圾焚化爐等不適宜配合,自己垃圾應該要自己解決,應按照本澳總體規劃解決。

  至於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遊樂設備等可互相利用優勢,但首要兩地達成一體化,希望今年年底可完成橫琴深合區一線二線封關工程和有關法律,達到通關便利。深合區有不少事項需要跟進,希望社會不要焦急,兩地會按照總體規劃,全部按部就班持續推進工作。

  議員高錦輝:疫情下教育部門和機構面臨前所未有考驗,開學後有機會隨時出現個案,學校停課復課準則有否機制,加強學生心理輔導有何安排?

  賀一誠:暫時研判9月可如常開學,亦會總結經驗。內地部分學校可駐校生活閉環管理,但本澳人口密集,學生要回家,以及有跨境學生情況,要考慮邊檢問題,會總結相關經驗,教青局復課前會與校方、持份者探討以後適用的停課標準。

  感謝本澳學校支持政府防疫工作。至於學生心理輔導方面,需靠學校老師輔導及配合網上教育,對有關學生補課等等。

  議員龐川:內地對本澳高校招收內地生規模存不同看法?

  賀一誠:政府會與內地保持溝通,希望讓內地學生來澳升學。2019年招收內地生的名額由8000人多增至1萬多人,至於外地生方面,相信待疫情過後,會有東南亞等地學生來澳。

  近年高等院校慢慢朝向產業化發展,對外招生比例提升,政府資助減少;其中公立高等院校對外招生比例由25%調升至30%,私立高等院校則由50%調升至60%。例如美國的大學產業可帶動城市發展,這是澳門的發展路向,但高校應在滿足本地學生成績基礎上,再提高外地招生比例。

  議員林宇滔:抗疫結果強差人意,抗疫工作漏洞較多,未按照預案進行抗疫,讓抗疫效果大打折扣,未見當局有全面檢討,公開交代防疫,制訂並公布相關精準防疫方案,是否應與內地防疫方案第九版同步更新?

  賀一誠:大疫情下一定有不足的地方,已經在查找不足,進行糾正。防疫措施有遵守國家指引,亦有變化,特區所定出的「相對靜止」、「清零期」、「鞏固期」及「穩定期」都有上報國家衛健委,是正確用詞,並得到有關指引。

  如果按照內地指引,便須經過4次「7+3」才能通關,但基於「一國兩制」及本澳有關防疫數據,已於本月3日通關。

  沒有立即推出「相對靜止」是因病毒變種速度快,澳門當時沒有足夠核檢採樣人員,當局同時要研判市民的反應及生活物資需求等。

  抗疫工作公務員都有用心配合,若問責涉事人員,政府下次想找醫觀酒店會好難,在如此大的疫情期間出現小小瑕疵,希望下次改正。

  議員陳浩星:關注疫下居民及青少年心理問題,會否考慮推出措施鼓勵藝文工作者舉辦文藝表演及提供心理支援?

  賀一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疫情下的心理健康很值得關注。教青局早前舉辦的學生藝術教育普及計劃,吸引5500名師生參與,認同藝術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政府未來亦會在相關方面提供支援。

  疫情影響下,學生持續3年要佩戴口罩上學,可能同學之間的樣貌都未認得,甚至口罩下的相貌都未見過,對下一代並不健康,希望在疫情稍為緩和的情況下,通過文藝及藝術交流能夠提供紓緩。

  議員張健中:促進經援措施產生更大社會效益有何方向?

  賀一誠:第一個百億元援助是針對僱員、商戶和失業人士,第二個百億元是普惠措施,普惠措施將惠及所有澳門居民,兩者沒有不可兼收的規定。若有符合條件的人士,如失業人士等發現自己沒有受益經援措施,可提出上訴,相關部門會根據證明審批申請。

  一些在3年前已失業的人士顯然不在經援的範圍,而不符合經援措施補助的人可等待普惠措施。

  議員陳亦立:疫情下,政府調動大量醫護人員到前線,致使慢性疾病的治療服務暫停,值得當局正視;如何優化澳門未來整體醫護資源調動?

  賀一誠:疫情期間政府的醫療機構有提供一些緊急專科醫療服務,包括緊急門診、住院、手術、腫瘤等均有提供正常服務,且這些服務足以應付市民日常看診所需;「如果下次仲有惡啲病菌」,政府會做好相關預案工作。

  同時,十分感謝650多名內地援澳醫療人員、鏡湖、科大、私營醫療機構和250名本澳私人醫療工作者的支持抗疫。

  議員黃顯輝:應否適時修改《傳染病防治法》或制訂配套法規,因應違反防疫措施的程度引入行政處罰手段?

  賀一誠:《傳染病防治法》並非只是針對新冠疫情,將來可能面對其他如鼠疫、猴痘等突然、嚴重的傳染病。法律一定有修改、討論空間,但如果沒有一點處罰手段,只是用行政很難有較好手段。很多措施不是隨意的,曾委託機構推論,今一波疫情本澳的感染數字不只1800多人,而會是雙倍;但因本澳採用抗原檢測、KN95口罩等控制措施,對當時環境是有效。本報記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