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諮委籲街市限期統一使用十進制

321

  【本報訊】北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召開平常會議,多名委員關注《公共街市管理制度》生效半年後,仍有市民反映計量單位的問題,建議當局持續關注十進制的使用情況,並定下期限全面使用十進制作為統一計量單位,消除因多種計量單位而產生商品交易爭拗。亦有檔主反映自新法生效簽訂新合同,但至今仍未獲發「街市攤位承租人資料表」,令檔主未能利用相關資料表辦理例如社保等重要職業識別文件,希望市政署與相關部門加強跨部門合作,提升行政效率。

  委員李冬敏指出:有市民反映,雖然現時街市推行十進制,但多年來習慣以司馬斤作為計量單位,以致對標示牌感到混淆,亦無助格價。而實際上「半斤八両」的十六進制依然大行其道,大眾、特別是長者對十進制仍然一知半解。現有價格標示牌雖然包含十進制,但建議當局持續關注十進制的使用情況,並對街市的主要消費群體作針對性宣傳推廣,且需定下期限全面使用十進制作為統一計量單位,以消除因多種計量單位而產生商品交易爭拗,以及對市民日常生活造成不便。讓消費者對商品價格能夠一目了然,易於比較之間的差價,提升價格透明度。

  街市攤位承租人資料表遲遲未發

  委員施逸表示,有檔主反映,新法生效後已簽訂新合同,至今仍未獲發「街市攤位承租人資料表」,但職員回覆指相關手續需時處理導致暫未能發出,由於檔主需要利用相關資料表辦理例如社保等重要職業識別文件,建議市政署與相關部門加強跨部門合作,提升行政效率,加快有關資料的發放,有效跟進簽訂新合同事宜。

  新法實施後將會出現攤販退休潮,代表有更多攤位會空置,建議市政署加快公開競投程序,善用空置攤位,將有關攤位改造為優化街市的設施以減少空置率。此外,貨品種類組合失衡,生鮮熟食與成衣百貨形成鮮明對比,冀當局拓寬多元化貨品組合,為街市營商環境注入活水,為本地內需增添動力。他並建議當局未來進行街市翻新工程時借鑑臨近地區規劃經驗,保留原有街市風貌下,積極運用新科技打造熱門打卡點,活化具本澳特色的市販經濟,提振旅遊業發展。另一方面,推出青年帶津培育計劃,鼓勵有意從業的青年經營攤位,促進市販文化可持續發展。

  街市助青年創業變多元購物平台

  委員陳智榮認為,街市與社區密不可分,現時街市的功能指向性過分單一,商品種類高度同質化,以及經營模式過分趨同,都難以吸引人流進入,而且在面對超市及各類型乾濕零售店的競爭下,街市需要擴大並汲納新元素以適應新時期,他建議,除傳統菜市場式的種類(如鮮活食品等種類)規定外,劃定小比例的非原有商品種類,如母幼產品、文創及舊物等,促進街市打破市民固有的單一功能印象,改變為多元社區購物平台。

  參考新加坡、巴塞隆拿、悉尼等地經驗,引入青年進入街市經營,一方面可吸引青年群體進入街市帶來流量,另一方面可帶來新型商品、運營以及設計的多元化,為街市增添新活力。此外,在現時經濟環境下,街市也可作為青年創業、就業的一個試煉場和蓄水池,建議適當調整比重引入青年經營或提供短期租賃方式鼓勵青年謀劃發展。同時,在澳門節假日或特殊節慶時可制訂特別主題,如舉辦親子農場的農產品、市民手工藝品專場,此外可配合營造節日社區氣氛,舉辦露天市集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