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諮委促加強支援融合教育

260

  【本報訊】北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日舉行平常會議。會上,多位委員促請當局加強支援融合教育,應對融合生增長。委員陳茵茵指,現時本澳約有400名資源教師並設巡迴教師供支援,但面對持續增加的個別化教學需要,整體校內資源、教學壓力上升,教學成效亦難以彰顯,建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師資培訓及專業化發展、善用科技手段提升教學效果等。委員高嘉莉則建議持續優化融合教育及治療服務,在面對升學、就業或畢業後生活適應規劃,當局宜對這些學生及家庭給予更多關注。

  更多支持升學就業適應融入社會

  高嘉莉建議政府對特殊需要的家庭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支援,透過民間機構為這些家庭提供免費的心理健康諮詢和減壓活動。除持續優化融合教育及治療服務,特殊需要的兒童在即將完成非高等教育階段,面對升學、就業或畢業後生活適應規劃上,也需要賦予這些學生及家庭更多關注和支持,並由專業人員提供周詳的銜接計劃,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社會;以及建立家長支持網絡,讓家長能夠彼此分享經驗、資源和情感支持,減輕孤立感,並增強他們在照顧特殊需要兒童時的自我效能感。

  長遠需要完善專業團隊職業保障

  委員梁露欣指出:近年政府有支持社會服務機構為發展障礙兒童提供早期訓練、專業治療等,但不足以應付兒童發展的需要,建議有關當局加大專業人員的培訓,讓更多專業治療師投入到社區早療機構,並增加社區治療的名額,讓有需要的兒童可以獲得足夠治療次數。此外,建議可按照早療兒童不同階段治療,提供相關教材套,及持續培訓經常接觸兒童的各類人士,提高有關人士在辨識、治療及跟進服務方面的能力及技巧。

  委員黃潮裕反映特教或融教輔助人員不足、小學階段Sen學生在學習的額外輔助需求較大等問題,建議政府針對融合教育學校,透過優化財政支援方式,如降低跟進融合生總數,鼓勵學校建立包含特教老師,心理輔導員,職業、語言、物理治療師等專業團隊及提高支援導師配比,甚至可考慮將相關人員明確列入《私框》,長遠完善職業保障。此外,有家長反映由被建議評估到初次評估需時超過半年,冀完善評估機制及加大投入相關資源,縮短評估時間,有利本澳融合教育走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