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行政長官賀一誠昨列席立法會,就政府施政及社會問題回應議員提問。他首先感謝在本澳「6.18」疫情中,全體市民、前線醫務人員、公務人員、志願者及義工等,對有關防疫工作給予大力支持。會上先後有31位議員提問,問題集中關注經援措施、經濟復甦、保就業、通關、產業多元發展等議題,賀一誠逐一回應後,會議於昨日傍時6時許結束。
【本報訊】剛結束的新一輪新冠疫情持續1個多月,令本澳經濟及就業情況雪上加霜。昨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上,議員集中關注失業率持續上升下如何保就業,及社會熱議外僱或受惠第二個百億援助普惠措施。行政長官賀一誠強調,政府在改善本澳失業問題上採取積極態度,相關方面工作沒有停頓;他希望失業者去登記,只要澳門人肯做的行業都會開放。他重申,政府仍就第二個百億元經援收集社會意見,希望社會給予時間。他並澄清,外僱可獲發3000元屬社團建議,第二個百億經援的定義為普惠措施,非常清晰受惠的是澳門居民,外僱肯定沒有。
議員黃潔貞表示,針對性的經援措施快速到位,可以講對「救人救市」即時效益顯著,為繼續安穩民心齊抗疫及增強經濟復甦信心,市民對第二個百億經援如何應用都十分關心與期待。她問及政府現階段是否有條件介紹普惠措施及推動經濟復甦計劃詳情?議員李良汪表示,在難以預計經濟何時復甦的情況下,即使仍要收集意見,但政府應有條件公布普惠措施的預案,尤其是否採取現金補助形式,向同樣受疫情影響的全體居民提供適切支援?
收集社會意見落實第二個百億經援
賀一誠回應時表示,待第一個百億經援落實後,便開展第二個百億援助工作,政府仍就第二個百億元援助收集社會意見,希望社會給予時間讓政府多聽意見並分析準備,因為「重要計條數」如何支撐普惠措施後的社會。他進一步指出:因為立法會即將休會,故第二個百億經援須納入上次修改預算法案,否則待立法會復會後才申請撥款,普惠措施會拖至11月或12月才有條件發放。
他續說,很多社團或個人就第二個百億援助,向經濟財政司司長提出書面意見,政府仍在分析,當中有社團提出外僱受惠的建議,與政府的定義不同。他強調,政府於早前新聞稿清楚表明,第二個百億援助的定義為普惠措施,非常清晰受惠的是澳門居民,他明言「外僱肯定冇,白紙黑字寫得清楚」,每一社團及個人發表的不同意見,政府都會聽取,但不是全部都會接納。
賀一誠其後在回應議員張健中關於普惠措施時補充指,第一個百億援助是針對僱員、商戶和失業人士經援措施,第二個百億是普惠措施,普惠措施將惠及所有澳門居民,兩者沒有不可兼收的規定。他指若有符合條件的人士,如失業人士等發現自己沒有受益於經援措施,可提出上訴,相關部門會根據證明審批申請,一些3年前已失業的人士顯然不在經援的範圍,而不符合經援措施補助的人可等待普惠措施。
另外,多位議員關注疫下失業問題,李良汪表示,特區政府多次強調保障本地居民優先就業,但失業情況於近幾個月持續惡化,特區政府有否應對計劃,尤其就業支援措施及外僱退場機制,以釋放更多就業崗位?
議員李靜儀則表示,金融業外僱有近千人,非專業外僱佔六成多,其他行業也有類似情況,問及政府未來有何計劃要求企業聘用及培養本地人才?
取消10萬外僱額不現實有無人替代
賀一誠回應時強調,在改善本澳失業問題上,政府採取積極態度,相關方面工作沒有停頓,包括落實鼓勵企業聘用本地待業居民臨時補助計劃,現時成效等待觀察。他進一步指,今年6月底本澳共有162,391名外僱,較2019年12月底減少34,147人,其中主要為酒店及餐飲業減少14,925人,文娛博彩及其他服務行業減少6300多人,批發零售業減少3000多人。新一期本地居民失業率4.8%,換言之約有1.5萬人。他直言取消現時10多萬外僱額以解決失業率問題,但反問部分工作是否會有人替代?有關問題需要社會考慮。
賀一誠又稱,目前在勞工局登記的失業人士不超過8000人,他希望未就業的市民都去登記,讓政府做好下一步工作,「只要澳門人肯做嘅行業,都會開放,積極配合!」
賀一誠又提到,據他了解,本澳33間銀行共有791名外僱,包括管理層,當中除了內地,亦有很多來自外國,不少均擔任較重要的崗位。銀行業就業人數約1萬人,金融業的外僱則不到1000人,平均1間銀行約20多個外僱人才,要研究是否適合裁減全部金融業的外僱。他強調,本地人一定要接收培養,亦相信金融業不存在不汲納本地人,歡迎議員提出實際可行建議,交給經財司長配合落實,「邊啲公司需要減人,一路都減緊,政府唔係不聞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