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行政會完成討論《減輕因2022年疫情對的士駕駛員造成負面影響的補貼計劃》,向今年首7月累積從業時數滿35小時的的士駕駛員派發1.2萬澳門元的燃油及能源補貼,惟不可與其他經援款項兼收。澳門營業汽車工商聯誼會理事長凌世威表示,燃油價格一路飛漲,但的士服務收費自2017年至今沒加價,營運成本劇增,發放燃油補貼十分有必要,應跟經援獨立開來。
冀簡化港澳通關引遊客
凌世威表示,本輪疫情雖告一段落,但因目前旅客仍難以入境澳門,澳門經濟要完全恢復恐難以在今年實現,的士行業首當其衝,開工「分分鐘蝕本」,1個小時都未必能拉到1個客人,客源不夠,業界苦不堪言。他指,因現在的士數量是根據每年3000多萬個旅客所需而發放,但現在旅客驟減,只剩下內需,「糖水滾塘魚」,根本不足以養活澳門的士業界,因此不少的士車主或司機都選擇停業。
他表示,一直以來香港是澳門旅客重要客源,且有香港機場吸引國際旅客,他希望港澳盡快便捷通關,並重新開放港珠澳大橋的港澳關口,以及船運碼頭,吸引香港旅客來澳,幫助恢復澳門經濟。
6年未有調升的士收費
早期經援計劃中,政府擬向的士業界發放6000澳門元燃油補貼,前日補貼計劃出台,的士業界沒人可足額獲派1.2萬元,而是需扣除1萬元自由職業者援助款項,一夜之間「6000元變2000元」,對業界幫助甚微。凌世威表示,的士行業已有6年沒有調整咪表收費,但油價卻上升七至八成,燃油成本全由的士業界自行吸收,並未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他認為燃油補貼正是業界所需,也十分合理。
凌世威批經援措施不夠精準,一方面雖同為的士司機,電召的士司機因屬公司可領1.5萬,但普通的士司機只能獲1萬;另一方面,燃油補貼不應作為疫情救援,而應作為燃油高昂但收費未改的成本補貼,不能和經援相互抵消,認為不存在「雙重補貼」,他質疑政府將燃油補貼和經援混為一談「有小小唔對題」,希望政府說清楚,他又希望將燃油補貼和經援分開,獨立處理。
另外,凌世威建議,針對年期的士希望允許收回其牌照並退回剩餘年期的款項。現在澳門路面的士僧多粥少,令部分年期的士退場不致攤薄客源,目前不少車主都看不見前景,相信他們會願意。他又指,政府亦應考慮調整的士收費,包括推出車載機收費補助措施等,幫助的士業健康持續發展。
他強調,的士行業易入行,疫情期間汲納了不少失業人士,處於最底層的的士業界最能感受到經濟起伏,不少的士司機的流水帳都是「朝搵朝朝清」,發放燃油補貼最「實際」,也十分有必要。
欠配套電車隱形成本高
《電力供應公共服務收費制度》行政法規已經生效,凌世威稱,2018年政府開投100個8年期普通的士牌照規定必須使用電動車,但一方面私人停車場裝充電樁費用高、手續多,政府未幫業界協調,「焗住」大家使用公共充電樁;另一方面,公共充電樁收費「全中國最貴」。他回憶指,2018年投標時業界詢問政府日後充電收費多少,但政府答「不清楚」,現時尖峰時段快充充電每度電4.8元,他認為當時的100輛投標電動的士變成政府的「小白鼠」。
凌世威表示,現在電動車營運成本是否真的低於燃油車還有待驗證,因電池有壽命和減退率限制,成本只會愈來愈高。另外,對於營運車輛來說,最貴的不是充電成本,而是時間成本,現時澳門公共充電樁不足,又有私家電動車充滿電不及時開走,電動的士司機要為充電花費更多時間成本。
他又批評說,交通事務局雖向業界推廣使用電動車,但卻不見局方使用,質疑目前充電樁收費標準利潤過高,當初免稅購車,如今卻又有很高的充電成本,似乎與政策不符,「就好似給你挖了個陷阱掉進去」,若想鼓勵電動車發展,他認為政府監察部門應優化環境,便利車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