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倡經濟多元穩民生優化就業

156

  【本報訊】民众建澳聯盟一行昨午拜訪行政長官賀一誠,並就《202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提出13點建議,包括推進經濟多元確保社會民生穩定、重新啟動全民基金、持續優化就業政策、落實房屋興建規劃、監察市場物價、完善退休保障機制、促進中西醫療發展、規劃交通布局、提升青年競爭優勢、推進環保規劃、落實官員問責、關注殘疾人士權益及善用閒置土地規劃等。

  民建聯表示,過去3年澳門受新冠疫情影響,經濟發展缺乏活力,復甦步伐起伏不定,而2023年開端,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以及行政長官 閣下堅強領導下,為澳門疫後旅遊與經濟復甦打下強心針。然而,3年疫情對本澳社會及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仍不能完全平伏,尤其除旅遊業、博彩業等行業外,其他行業至今仍然難以恢復疫情前水準,為更好了解居民及中小微企當下生活及經營的難處與困頓,該會持續透過不同渠道及方式,收集居民對「202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的意見以及建議,傾聽民生訴求,以進一步了解居民最實際、最逼切的需求。

  引才引智帶教育才 向上流促職業發展

  該會經歸納、整理及分析後,向政府提出意見及建議如下:一、協同推進經濟多元 確保社會民生穩定。經濟多元化是許多經濟體成功和繁榮的途徑,在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中,特區政府應善用合作區政策優勢發展「1+4」產業,透過持續推出更多促進兩地聯動的政策措施,加快構建琴澳一體化發展格局,建議透過加強軟硬件配套持續發展旅遊會展業,藉著本澳獲選「最佳亞洲會議城市」的契機,發揮旅遊+會展的聯動效應。以及透過接軌國際金融市場激活中小微企轉型,激發中小微企活力及助推動相關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機會,並充分利用「橫琴金融三十條」,值得指出的是,完善政策配套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環境是經濟多元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建議特區政府做好人才規劃,在引才引智,將現有產業鏈擴大延伸至其餘產業的同時,必須發揮帶教作用,助力澳門培育本地人才,帶動本地勞動力向上流動發展,真正促進本地居民的職業發展和多元擇業。

  倡設全民基金公司 精準支援失業弱勢

  二、重新啟動全民基金 與民分享多元機遇。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末,本澳財政儲備的資本金額約5580億。為更好地利用財政儲備,建議現時已經具備條件在超額儲備當中劃撥1000億元設立全民基金公司,並向每名居民派發一定份額股份,居民能夠分享主導產業的成果,同時,提高政府財力和對項目再投資的回轉能力,造就「雙贏」局面,例如制訂基金打造公司的投資管理和分紅制度。

  三、精準舉措紓解民困 持續優化就業政策。保就業、保社會穩定仍然是不可放鬆的環節,建議特區政府持續審時度勢,適時推出各項惠民措施,尤其應針對失業人士及弱勢社群推出精準支援,紓緩相關人士面臨的困境。宜持續優化本澳各項相關政策,在各項大型公共工程中,設定「僱用本地工人比例」,以有效確保本澳居民優先和持續就業,回應社會實際需求。

  確保福利兜底保障 助力上樓安居樂業

  另外,非強制性公積金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目前財政儲備仍然充裕、年度財政出現赤字的情況下,政府除了要明確延續現金分享計劃,確保福利對基層家庭的支持兜底保障,亦應積極考慮設立關愛基金,用作長者、殘疾人士、經濟援助家庭的分享,加大對弱勢群體的精準扶持,向經濟援助家庭、殘疾人士和65歲以上長者央積金帳戶注入7000元,持續關顧長者和弱勢群體的生活。

  四、落實房屋興建規劃 支援基層家庭訴求。特區政府於2021年公布《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二五」規劃),推出「五階梯房屋政策」。該會期望特區政府從居民角度出發,恢復社屋輪候補助,紓緩輪候者的生活困境。建議推動經濟房屋申請的恆常機制,以動態把握市民需求,更好地滿足各類群體的戶型供應,結合夾心房屋、長者公寓項目進展,讓不同群體可因應自身情況自主選擇以早日「上樓」,實現安居樂業。

  五、持續監察市場物價 維護居民消費權益。政府應密切關注居民的生活狀況,制訂預案,適時為有需要基層家庭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減低物價不斷上漲對相關群體生活造成的經濟負擔。尤其倘某類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強烈波動或不合理高企時,應按照法律作出相應處理及跟進,並在查明及確認商戶有明顯抬價行為後,應向社會公布,提升阻嚇力。

  老有所養社會共融 全民醫保提升保障

  六、完善退休保障機制 確保長者合理權益。為應對人口老化及完善長者相關政策措施,特區政府先後成立養老保障機制跨部門策導小組、訂定長者服務10年行動計劃、制訂《長者權益保障法律制度》等,目的為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共融社會。然而過去兩年本澳公共財政收入沒有盈餘,不具條件作出特別注資,令已屆領取年齡的長者減少每年的可支配收入,直接影響生活。該會認為,為更好保障長者退休生活,養老金不應低於最低維生指數水平,建議政府盡快制訂養老金與最低維生指數的掛鈎機制,保障長者最基本的生活;長遠而言,在公共財政狀況條件許可下,把養老金金額調高於最低維生指數。

  七、促進中西醫療發展 完善醫療保障體系。隨著離島醫療綜合體主體建造工程完工,並將引入北京協和醫院等頂尖團隊,及於早前通過《離島醫療綜合體北京協和醫院澳門醫學中心法律制度》,政府亦需加大資源支援社區醫療系統,積極研究設立全民醫保制度,善用不同地區醫療優勢,實現互補作用,解決本澳醫療水平及人力資源不足,讓所有居民均有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療服務,提升健康保障。

  構建大型步行系統 推動輕軌巴士轉乘

  八、長遠規劃交通布局 配合未來發展需求。根據《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提出,預料2030年全澳日均出行總量,將增加到約302萬人次,「建設步行網」作為本澳交通規劃的重要策略之一,民建聯建議政府持續按照規劃推動相關工作,加快規劃全澳步行系統,為未來構建大型步行系統提供更多可行性方案,根治因道路狹窄造成「人車爭道」的問題,鼓勵綠色出行。關於輕軌系統,建議當局應適時開展中、遠期走線規劃部署,讓輕軌真正發揮紓緩本澳交通壓力的重要功能;同時,應積極推動輕軌與巴士轉乘優惠,讓已付出巨大公帑的輕軌發揮應有價值,避免對整體交通政策布局造成影響。

  九、提升青年競爭優勢 維護教師合理權益。建議當局可持續廣泛凝聚青年力量,積極搭建青年平台,持續透過不同渠道加強宣傳愛國愛澳精神及加強教育,推動澳門青年利用好「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與內地及海外在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澳門青年參與社會事務,致力於提升青年素質,提升競爭力,推動青年參與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進程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社會經濟復甦貢獻力量。

  提出前瞻雙碳目標 推動公共行政政革

  十、協同推進環保規劃 對接國家「雙碳」目標。期望政府充分發揮澳門碳排放中等偏低水平的優勢,全面聚焦「雙碳」目標構建綠色發展格局,從頂層設計上制訂政策,並提出明確目標,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爭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早實現。同時,建議特區政府除了持續積極推動環保減碳工作外,應提出具前瞻性的「雙碳」發展目標,以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調動社會積極性,以助國際增加對本澳綠色相關行業發展的信心,加大綠色金融、綠色會展等產業發展,讓綠色澳門成為本澳的新名片。

  十一、提升施政成效水平 落實官員問責制度。公共行政改革不僅對內部牽涉面廣,且行政發展亦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為此,社會更大期望特區政府從更高站位,以更大力度全面推動公共行政改革。另外,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是國家一直強調的管治原則,建議特區政府盡快以「權責對等」的原則建立問責制度,進一步完善對領導主管人員的問責制度,以進一步激發領導及主管人員的效能,長遠才可有利特區政府良政善治,真正保障公共利益及民生福祉。

  推動支援殘疾服務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十二、關注殘疾人士權益 共建共融社會環境。建議特區政府加強對殘疾人士及其家庭的支援,積極結合本澳「二五規劃」各項發展優化相關方案,為殘疾人士康復、融入社會、發揮所長創設更有利條件,並推動不同的機構及單位開展支援殘疾人士服務,增加社區支援力量;全面檢視現時各社區無障礙設施建設情況,並藉著城市總體規劃,在各項社區布局當中,由市政設施以至基礎建設,均應逐步完善本澳無障礙環境,並應在政策框架下,持續推動完善無障礙公共交通,進一步支援殘疾人士出行及融入社會,獲得應有的尊重及合理權益。

  十三、善用閒置土地規劃 提升資源使用效益。建議特區政府對現有土地資源進行審視,主動協調各相關職能部門,善用未有明確利用規劃的土地,包括參照過往將閒置地建設臨時社區設施的做法,或用作交通、綠化、康體與運動等臨時公共用途,以完善居民生活環境及活動空間,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亦有效減低行政成本。另外,考慮搭建平台推出閒置土地清單,針對閒置土地的不同性質、類別、原因形成等,進一步增加土地資訊透明度,方便居民查詢及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