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孫旭籲加強外僱監管就業配對

372

  【本報訊】受疫情反覆影響,澳門經濟受到巨大衝擊,企業出現結業潮,僱員失業情況每況愈下。根據最新數據,本地居民失業率為4.8%,是12年來最高。立法議員梁孫旭表示,政府需續加強外僱監管、就業配對工作,真正幫助到本地人就業。另外盡快落實發放經援,建立因疫情被強制停工的補貼,助市民度過難關。

  梁孫旭指,本澳失業率持續高企,同時,過去幾年受到通脹影響,居民生活壓力陡升,維持家庭開支壓力加大,「6.18」疫情爆發對僱主及僱員更是雪上加霜。雖然行政長官賀一誠指「只要澳門人肯做的行業工種我們都可以積極配合」。但梁孫旭表示,收到不少市民反映,在「一戶通」登記求職後長時間杳無音信,甚至有市民面試時發現有關公司並無請人意願,純粹為完成指標。

  梁孫旭關注目前全澳有16萬多外僱,勞工局有約8000人登記失業,是否能通過有效配對,將工作留給本地人?他建議檢視勞工局登記的職業空缺真實性,在配對過程中做好監督,防止虛假請人,同時加大就業輔助工作,恢復職業培訓,或透過線上教授理論課程;延長僱主聘用本地待業居民的補助計劃。

  制訂優先聘用本地人機制

  他又指,過去澳門缺乏完整、分階層的人才培養制度,人力資源培訓主要集中在基層切入,而深層次的培養則需透過企業或僱員個人持續深造成長。部分行業存在需要透過外地輸入空降人才,擔任重要職位,相信當中部分職位可通過人才培養,由本地人擔任。他續指,過去政府有明確要求博企中高層職員須達85%為本地僱員,但金融、飲食、酒店業等並無相關規定,變相使得這些企業難以積極主動承擔本地人才培訓責任。不可否認有些職業因本地人未必願意擔任,造成結構性失業,但本地人願意擔任的職業,應有優先聘用本地人機制。

  他稱,勞工局目前的職業培訓並非覆蓋各行各業,部分行業培訓缺乏,使得部分職業難以透過技能培訓改善結構性失業問題;又如帶津培訓,兩個月的課程結束後需要學員「自己搵工」,他建議勞工局建立一套完善的職業培訓、認證、配對制度,透過完善的系統幫助努力的人找到合適的工作。政府需優化職業配對工作,可將企業聘用職位與帶薪培訓結合掛鈎,通過企業進行人力資源培訓,在過程中滿足就業要求,盡量減少失業帶來的影響。

  盡快發經援助市民度難關

  梁孫旭續指,首輪百億經援仍沒有考慮到今年僱員的經濟情況,若前兩年收入超過70萬元,但今年失業的僱員可以通過申駁機制領取補貼。他反映,近期收到眾多貴賓廳員工求助,於去年年底失業,同樣無法領取僱員補貼。因此,他希望政府盡快推出次輪百億抗疫援助金,將重點放在經援上,金額「預鬆少少」,以現金方式幫助居民度過難關。

  針對美容院、補習社、食肆、酒吧等行業,只要有疫情往往首當其衝「被叫停」,但開支卻沒有減少,生計難以保障。故他建議,面對社會面臨停工停業的困境,政府可積極考慮透過基金會援助受影響人士。而因被劃入紅黃碼區而無法開工的人士更是毫無保障,參考香港修改僱傭條例,若因疫情無法開工可按病假處理,並向受影響人士發放津貼;他指,被列紅黃碼責任不應由僱員承擔,建議政府建立援助制度,向受影響僱員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