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緩解水患問題,提升城市綜合安全發展保障,特區政府8年前提出內港擋潮閘工程,惟日前在立法會介紹內港擋潮閘仿真報告和防災減災工程進度時,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稱「不興建的機會較大」。對此,立法議員林宇滔批評政府不作為,認為政府應痛定思痛,應避免水浸災害悲劇重演,若果有關治水問題未得到解決,除影響市民生活,也令整個內港區份投資環境下滑。他強調,若覺得內港擋潮閘是「大白象」工程不值得建造,當局應做好兩手準備,建設中的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更應抓緊工程進度。
林宇滔表示,2017年「天鴿」,2018年「山竹」,連續兩年超強颱風襲澳,半個澳門成澤國,尤其前者造成嚴重人命傷亡及財產損失,不少人猶有餘悸。而特區政府於2019年出台防災減災10年規劃,提出多項基建防洪排澇措施。迄今,有些工程已完成建設並發揮效用,但亦有不少仍流於落實,雖然內港擋潮閘計劃是上屆政府的施政責任,但也反映今屆政府對有關計劃有疑問和逃避責任。
應有後備方案助內港緩解水患
他續指,內港擋潮閘工程早於2014年醞釀,至上述兩場風災潮水過後,正式列入基建計劃。而政府動用4000多萬公帑做仿真研究,雖然意義不大,但多年建造進度「拖拖拉拉」。且有關擋潮閘建造工程亦得到國家水利委員會及眾多專業部門認同,更沒人會質疑其成效。但林宇滔指,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當局多年來以工程設計、結構、造價保養等層出不窮藉口拖延,更沒向社會釋放興建其他基建來緩解內港水患的方案,「我哋冇人可以預測天災幾時殺到,如果你冇『Plan C』,咁又點知『Plan B貴』,係咪下次我哋遇上超強颱風就要硬食?你叫低窪地區市民點應對下次嘅水浸」。
林宇滔直言:「我覺得司長完全都未搞清咩治水,而且我真係接受唔到今次政府呢個解釋」。既然前年完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起到效果,分3期建設的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更應抓緊進度;若認為內港擋潮閘是「大白象」工程不值得建造,當局應做好兩手準備,整體檢視和修訂防災減災10年規劃;政府在施策時應顧及市民感受,若果有關治水問題未能得到徹底解決,還會影響該區域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