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立法會昨舉行全體會議,議員林宇滔關注結構性失業問題。他指年輕、高學歷人士的結構性失業問題,關乎下一代就業前景和發展希望,特區政府不能再以鴕島政策視而不見,而是必須拿出實質有效的對策!尤其針對部分博企或大企業至今仍提供「要求高、薪酬低」職缺、「培訓就業計劃」缺乏吸引力等問題,當局日後無論在審批博企、大企的外僱額,以及舉辦招聘會,又或推出「專項計劃」前,有必要全面檢視職位招聘要求及薪酬水平,是否合理及有足夠的發展前景,而不是應付式處理。
如何確保本地人優先就業
林宇滔表示,去年底本澳外僱總人數約17.7萬,已達疫情前九成。當中酒店及飲食業更是批准外僱額最多的行業,達52,597人,甚至較疫情前增加1萬多外僱額。去年第四季包括外僱及本地人的整體薪酬中位數:酒店業為13,800元,飲食業為10,000元。在外僱極速增加下,這兩個行業的本地居民月入中位數由疫情前的19,000元及12,500元,下降至去年第四季的17,000元及12,000元,在本地居民收入中位數整體仍然維持20,000元的情況下,酒店及飲食業的薪酬水平不升反跌,反映存在外僱壓低本地人薪酬的情況存在。
更令人疑惑的是,去年底「註明招聘本地僱員的空缺數目」則僅為7382個,但登記仍然有效的職位空缺數目多達48,267,當中差距逾4萬個職位是否「可不註明招聘本地僱員的空缺數目」?當中如何確保本地人優先就業及待遇不受外僱輸入影響的原則,當局有必要向公眾解釋清楚。
他指出:博企及大型企業有充足資源培養本地僱員,故他認同政府與博企合作推出的「就業+培訓專項計劃」,希望計劃能惠及更多有意轉行卻缺乏相關經驗的本地求職者,但根據勞工局的數據,該計劃的錄取率偏低,截至今年1月12日總錄取人數僅得名額的一半,部分錄取比例更只有17%及26%。其中有廚藝見習生月薪為12,000元,1年後通過考核才有機會晉升初級廚師,但月薪最高也不過14,000元,薪酬水平甚至較中小企聘用廚師薪酬更低!
林宇滔又稱,政府一直強調「持續檢視及調控外地僱員數目;對於本地求職者有意願及能力從事的職種會先作出轉介並結合外地僱員的退場安排,以增加本地求職者成功獲聘的機會」,但現時本澳外僱總人數已回升至疫情前九成。政府的「外僱退場機制」到底是沒執行,還是執行了也沒成效?對於有能力提供較好待遇的博企和大企的文職工作,當局有必要明確外僱退場目標及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