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最新本地居民失業率為4.8%,即約有1.5萬人處於失業狀態,「6.18」疫情更讓失業問題雪上加霜,前日行政長官列席立法會答問大會,立法議員李良汪提問就業支援措施及外僱退場機制計劃,但行政長官僅「用數據答減少了多少外僱」,並沒有提出具體規劃。李良汪表示,緩解失業問題是政府未來施政工作的重點,應多管齊下推出多種就業支援,並從短中長期詳細部署,就本地人有能力、願意做的職位優先外僱退場,同時建立中高層職位培養機制,將更多職位釋放予本地人,緩解失業問題。
疫情爆發以來超過2年半,對經濟民生的影響都十分巨大,李良汪指,在前日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上,重點關注本澳就業政策和失業問題及普惠措施,希望了解政府是否有具體有效措施緩解社會問題,但是「沒有聽到太具體的方向,只是拿了數據出來」。在外僱退場機制下,外僱數量的確有減少,但他反問,是不是外僱減少了,本地居民的就業問題就能改善?根據統計局最新數字,本地居民失業率為4.8%,意味著即使外僱減少,依然無助本地居民就業,仍有許多居民處於失業狀態。
籲再推以工代賑帶津培訓
他表示,就業是最大民生問題,若失業率高企,社會穩定自然受到影響,延伸方方面面的社會問題,因此他希望政府在就業政策上「想多點辦法」,分短中長期部署,支援失業人士,緩解失業困局,是未來特區政府施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表示,失業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全部解決,因此希望次輪百億普惠性措施可以盡快落實推出,有助紓解失業人士、生活困難人士的燃眉之急。同時,他指出:鼓勵僱主聘用本地待業居民補助計劃推出不久,即爆發「6.18」疫情,中小微企經營困難,請人需求和能力大減,預計該計劃成效會大打折扣。他建議檢討延長計劃申請期、加大資助金額力度等;包括是否再推出以工代賑工作、優化帶津培訓計劃等,多方面同步施行,才能在短期內緩解居民困境。
但經援畢竟是短期支援,李良汪表示,幫助市民就業穩定,失業人數減少,大家都有長期的工作,才能「實際」緩解失業問題。他稱,外僱退場工作需繼續推行,雖然特首指有些工作外僱退場了,未必有本地人可以擔任,但他強調,需要外僱優先退場的是本地居民可以擔任的職位,例如博企內的文職工作、銀行櫃枱服務、品牌零售銷售等本地居民「有能力做、願意做、又是外僱在做」的工作。另一方面,他續指,長期規劃上,政府是否有政策措施發展產業適度多元,創造更多就業職位?
逐步培養本地中高層人才
至於人才培養方面,不少博企、金融業高層人員有部分職位由外僱擔任,但本地人難以勝任,李良汪表示,政府要有明確政策指標,要求相關企業建立培訓機制和部署,但是不可能「澳門一個外僱都冇」,更加重要的是要有清晰方案渠道,栽培本地人才。他舉例指,如應對疫情等緊急工作,若某些新興發展、高尖科技的專業領域,前期搭建過程中需要外地專業力量協助無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在前期搭建工作過程中,逐步培養本地中高層人才尤其重要。否則輸入外僱的同時又沒有相應培訓機制或渠道給予本地居民「接棒」,則本地僱員永遠都無法成長。
另外,他又指,目前經濟狀況已經發生改變,居民不滿足於「有份工做就得,是不是中高層也冇所謂」,而目前失業率高企,之前的指標不一定適合現時社會發展現狀,因此疫情前訂立的指標也應適時檢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