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月中,本澳社區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檢測陽性個案,特區政府隨即採取各項管控措施,同時宣布本澳進入即時預防狀態並開展全民核檢工作。特區政府是次應對疫情反應迅速,而多次全民核檢亦在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下得以完成,但過程中仍然出現多項差強人意,甚至重複出現的「老舊」問題,值得當局深刻檢討與改善。
立法會議員李良汪引述紅碼區居民反映,大廈被封控後一直未有食物,也不知如何聯繫相關部門;亦有黃碼區居民反映,只知道需在指定天數做核酸檢測,但不清楚在何處進行,最終透過民間團體協助後才得悉;另有「紅碼」人士表示,其須到指定地點進行核檢,但現場受檢者眾,加上等候時間逾10小時,大大增加疫情傳播風險。此外,與防疫相關的資訊平台過去曾多次發生故障,而在今波疫情上載抗原檢測結果首日、第一及第二輪全民核檢首日亦出現系統故障,阻礙有關工作的進行。他強調,疫情防控講求爭分奪秒,多次且重複的資訊系統故障問題,對公眾及防疫工作均造成嚴重影響。
為此,李良汪質詢當局,對於紅、黃碼區仍然存在的「老舊」問題,有何措施完善相關支援工作;而「紅碼」人士等候核檢時間過長且高度集中的問題,未來將如何優化工作流程,縮短等候時間,以減低感染風險。另外,當局是否掌握各個系統先後多次出現故障的關鍵原因,包括從技術、硬件配置及資源投入等方面作分析檢討,以及將如何全面優化有關資訊系統,包括平台頂層設計及檢視系統壓力測試等,以確保未來能更有效應對疫情防控工作。
他亦指出:在流行病學調查方面,有數名確診者曾出席同一場合的婚宴,但當局跟進多日仍未能完全掌握相關資訊,只能呼籲相關人士主動申報,凸顯場所碼功能在實際使用上形同虛設。
上述情況也彰顯掃描場所碼的重要性,同時顯示在實際執行上未如理想。《應對大規模新冠肺炎疫情應急處置預案(第一版)》中提及,倘疫情風險增加時,將按需要強制執行掃描場所碼。特區政府在何種等級疫情風險的情況下,才會要求強制執行掃描場所碼?倘需強制執行掃描場所碼時,當局將如何優化有關工作及提供實際支援,減少對公眾造成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