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飛籲培正學生傳承青洲山保育

115

  【本報訊】培正中學周會講壇昨邀請本澳資深傳媒工作者、前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澳門科技大學歷史學博士李業飛主講《神祕青洲山》,透過講述青洲山的歷史及當中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呼籲學生了解及關注青洲山的保育及發展。初一及高三年級約500位學生參與。

  李業飛利用圖文並茂方式,詳細敘述青洲山從島變山的歷史演變,青洲山內的教會和軍事活動歷史、現存遺蹟,剖析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線索,並講解青洲山內所包含的愛國教育、宗教文化、軍事要塞、一河兩岸等諸多「寶藏」,帶領同學揭開青洲山的神祕面紗,了解保育青洲山的意義。

  他介紹說,1603年以前的青洲島主權歸屬不存在異議,一直是中國國有島嶼,眾多歷史文獻,如《香山縣誌》等,都清晰記載青洲島屬於中國的事實。1535年起,明朝政府的「市舶提舉司」遷來澳門,澳門逐步開始發展成貿易港口,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端」。1573年起,葡萄牙每年需向明朝政府繳租500両銀,但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葡萄牙趁機進一步擴大對澳門的侵佔範圍,青洲島也未能倖免。1849年,葡萄牙政府拒交租金,圈地自守,開始公然侵佔包括青洲島在內的更多土地。

  闡述青洲由島變山幕幕歷史變遷

  他又說,1603年有傳教士第一次踏足青洲島,幾番物權糾紛後,修院最終在1828年購回青洲島物業,並留下眾多教會活動的足跡,現今仍能找到修士在青洲島活動的歷史照片。除現存的避靜院、修道院,葡萄牙傳教士還在青洲島上建設學校,後又將部分土地租予澳門人,並建造了我國第一個英泥廠,即青洲英泥廠,極大促進澳門工業及經濟發展。在二十世紀,修道院的物業經歷多次易手,當中一度疏於管理,堆滿眾多廢車和堆積物,直至近兩年,經過業權人持續整治,包括避靜院、修道院在內的青洲山環境已經煥然一新。

  李業飛又詳細講述青洲山作為軍事禁區的歷史,並展示豐富的軍事歷史照片。1840年8月19日,青洲附近海面爆發激烈的「關閘之戰」,也凸顯青洲山的軍事戰略地位。鴉片戰爭後,葡萄牙開始逐步佔領澳門,1890年,最終佔領青洲島。在1923年,葡萄牙的「土著步兵營」率先駐軍青洲山,從此拉開青洲山長達數十年駐軍歷史的序幕。在青洲山的山巒之間,至今仍隱藏著眾多碉堡群和瞭望台,朝向四面八方,監視著周邊的海域和陸地,形成1個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至今仍可一窺曾經的軍事對峙和緊張局勢。

  他續重點講述青洲「由島變山」的歷史變遷,由於葡萄牙政府逐步佔領澳門後,為增加土地面積,在澳門不同海域填海造地,當中就包括青洲島周圍的海域。通過一系列填海工程,青洲島周圍的海域逐漸被填平,與澳門半島陸地連接起來且不斷擴大,經歷100年變遷,青洲島最終變成青洲山。1929至1930年間建立花地瑪聖母堂,包括青洲、台山、馬場、黑沙灣、筷子基、望廈和水塘區在內的區域被稱為花地瑪聖母區,並保留至今。

  蘊含豐富中國近代歷史文化資源

  李業飛強調,直至今日,青洲山依然是一座「寶山」。山上保有兩百多年歷史的修道院、各種軍事碉堡和哨所、中國第一家水泥廠、古樹名木;又蘊含眾多歷史故事,1938年廣州淪陷後,有志之士將廣州知用中學遷至青洲山辦學,成為青洲山第一所中學,也有澳門第四座孫中山銅像豎立在青洲山麓;此外,青洲山還見證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的進程,蘊含豐富的侵略史、屈辱史、工業史、宗教史、抗戰史、勝利史等,為研究中國近代歷史提供寶貴資料。無論是宗教建築、軍事要塞、工業遺址都樣樣俱全,處處是「寶貝」。豐富的歷史文化及自然資源值得全社會關注,必須妥善保育。

  有學生關注保育青洲山與城市發展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李業飛認為,青洲山佔地逾5.6萬平方米,所佔面積比政府的新填海區都要大,加之當中蘊含豐富、多元的遺產資源,應當仔細思考如何更好發展利用。期望透過持續宣傳,讓更多人意識到青洲山這座「寶山」,並盡快對山上的歷史遺跡加以維護和保育。

  校方指出:期望以本次論壇為契機,初一年級學生在進入中學之初,將學習本澳歷史文化作為未來學習和關注的重點;高三同學在未來升讀大學、人生發展過程中,也能持續關注澳門城市發展,日後為澳門出謀獻策,奉獻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