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知識產權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資產,但有不少企業對知識產權的認知及了解仍不足夠。為響應經科局推動的「科技企業認證計劃」,澳門國際科技產業發展協會上月29至30日主辦「知識產權賦能企業科技創新」研學營,組織逾30位青少年學生、青創及科技業界人士,走進深圳、東莞、番禺和南沙等地,參訪多個領域的行業標桿企業,感受我國前沿科技,同時針對知識產權交流培訓,旨在提升澳門企業的知識產權布局能力,強化科技企業對知識產權重要性的認知。
該會會長李彩紅指出:商標及專利都是知識產權的重要部分,過去就有內地企業搶註港澳品牌的例子,對港澳企業造成侵權。本澳不少傳統企業中小企,如餐飲、手信等中小企普遍缺乏商標註冊意識,導致品牌被搶註,可能影響自身的產業布局。對科技研發團隊而言,申請專利和註冊商標是保護知識產權的基礎,配合特區政府的科技認證機制,也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澳門的科普教育、青創孵化等氛圍較濃厚,冀從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市民的知識產權意識,提前接觸知識產權保護議題,能為企業未來發展做好鋪墊。
打造IP品牌 宣傳特色產品
她稱,在「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中,科技創新是重點,研發產品需要申請專利認證,以證明技術的獨特性。經科局正大力推動「科技企業認證計劃」,若科技型中小企能擁有足夠多的專利,將能具備識別與本地不同級別資質的企業,符合門檻也能獲得特區政府提供各類型支持措施。同時,企業的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是對等的,知識產權的數量愈多,愈證明企業在科技創新上的硬實力,這對企業良性發展有著正面促進作用。
對傳統行業而言,李彩紅說,想要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亦離不開知識產權賦能。她舉例指,即使是傳統手信,包裝設計和IP形象也屬文創創新,同樣需要及早註冊,避免遭他人盜用,無法維權。另外,經科局正大力推動中小企數字化轉型,包括愈來愈多餐飲中小企已經從傳統的手寫點單進化成電子點單,當中可生成每日、每月、每季度報表,從而分析不同時段的人均消費、產品銷量、會員數據等,幫助企業優化管理和運營。
擴產權競爭力 需坊間多推廣
升級後的餐廳還可以重新打造IP,根據需要註冊新商標,包括用好社交媒體,定期發布品牌故事、宣傳特色產品等,做好品牌宣傳。
她指,可以說,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知識產權的保護及配合。尤其澳門市場規模較小,中小企不能單純依賴網紅宣傳,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運營自己的品牌IP,自己為自己的品牌宣傳代言。李彩紅強調說:「從知識產權意識到執行,再到如何運用,對生意的幫助是多方面的」。中小企要跟上時代步伐、自力更生,積極融入社會的科技發展,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讓更多企業認識到知識產業的重要性,響應國家號召和政府的「1+4」政策,推動更多科技型中小企,科研項目等申請專利。
李彩紅認為經科局、科技發展基金每年都大力宣傳知識產權,近年效果明顯,本澳各類工業產權註冊申請量一直處於上升狀態,表明澳門企業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高。目前不少企業對知識產局布局的理解仍停留在「名詞」上的稱呼,知道有知識產權,就能保護企業的知識成果。但再下一步對於自身是否具備資格或者有條件申請相關知識產權來加強企業競爭性,這還需要更多來自坊間的持續推廣普及。
多方關注推動 督促企業註冊
她指出:內地企業普遍重視知識產權,通常先行申請專利認證,盡快成立公司,註冊保護品牌IP。內地企業發展歷史較久,而澳門在芯片、中醫藥產業方面有自己的優勢,相信在知識產權方面還需要時間積累更多經驗。
她補充指,協會期望與經科局攜手合作共同推動本澳企業對知識產權的持續運用,通過設立從「認證服務中心」,開展對潛力企業的挖掘,同時舉辦政策解讀宣講會與科技企業認證的申請輔導工作,加速科技獲得官方認可。在產學研成果轉化上,聯合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機構,為認證企業匹配技術研發夥伴,加速成果轉化。
「最理想的狀態是所有未註冊的商標都馬上註冊,已有商標的公司也要檢查。」李彩紅建議,政府可以成立企業登記室主動提供知識產權宣傳小冊子,提醒負責人盡早註冊知識產權,科技公司則要提醒他們辦理科技認證等。她亦建議社團在推薦「特色店」時,主動檢查店舖的商標註冊情況,對沒註冊的企業予以督促。科技產業協會在組織比賽後也應主動提醒獲獎者做好科技認證和上報註冊,每個部門都做更多宣傳和推動,相信能讓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在澳門加快普及。
目前,有愈來愈多青創公司和科研項目選擇到內地發展,李彩紅指出:企業融入灣區更需法律保護,創業導師能夠指引解讀政策,專利方面則要尋求熟悉知識產權法律的律師諮詢。兩地法律體系存在不同,在灣區的港澳孵化中心和創業導師可以做青年的「盲公竹」,引導協助澳門青年解決問題,避免「踩坑」。她又建議政府的「商社通」開設《知識產權法》查詢等板塊,便利有意前往內地發展的企業查詢兩地法律。
灣區共同合作 共用資訊平台
她亦強調說,灣區協同發展很重要,建議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政府盡快建立灣區扶持政策基本標準,形成區域間政府協同合作效應。在政策框架下,各城市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訂具體的政策措施包括強化人才招引體系、落實執業資格互認體系以及人才職稱標準體系等。她又建議建立資訊共用平台,加強政策宣傳和深化平台功能,匯集資訊共用,普及於民。
李彩紅表示,完善扶持政策是吸引澳門青年融入灣區第一要素,區域間政府協同機制也是讓他們安心落戶的強心針。基於扶持政策不斷優化演進是鼓勵澳青融入大灣區創新發展的原動能,澳門發揮「一國兩制」區域優勢定能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拓展合作,樹立澳門產學研品牌,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實現區域經濟共同繁榮和發展。通過區域協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助力提升澳門在大灣區的綜合實力。
《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