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計劃在福隆新街長期設立步行區,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邀請中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古慶祥和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邢榮發探討福隆新街步行區規劃及發展。李卓君建議文化局與旅遊局合作,發展「文化+旅遊」,將旅遊路線擴至司打口,充分利用計劃與周邊活動聯動,令計劃發揮更大效益。
邢榮發表示,清朝咸豐年間華商在澳門不斷發展並崛起,福隆新街一帶被華商進行開發發展房地產,建築起一片嶺南式青磚兩層住宅舖位建築,豈料建設完成後過百街舖遇冷,最終慢慢發展成風月場所,而福隆新街如今的建築,就是最早的嶺南式青磚兩層住宅舖位建築,十分具有歷史保育價值;同時,清平劇院等歷史建築亦有許多歷史故事和事跡都值得發掘,而活化就是最好的保育歷史文化建築的方式。他認為,首先應大力宣傳福隆新街的整體形象,政府亦透露將協助當區商戶對房屋外圍及滲漏水問題進行維修,促進街區發展。他又向當區業主呼籲,步行區計劃實施初期先給予租客一定優惠,先吸引商戶入駐,才能更好吸引旅客入區。
應汲取「任我行」經驗
李卓君用「期待已久」4字形容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計劃的推出更可看到政府對舊城區活化的重視。希望文化區在推動計劃時汲取「任我行」經驗,尤其是當時封閉多個路口,導致大批旅客擠逼在新馬路,卻無法分流至周邊橫街窄巷,使得周邊小商戶無法受惠。他建議文化局與旅遊局合作,透過「文化+旅遊」,充分考慮如何在規劃時善用福隆新街附近的橫街窄巷,更可直接串聯至司打口,將舊城區內的多處歷史文化通過路線串聯起來,甚至考慮與周邊其餘活動聯動,產生「1+1>2」的效果。他又希望政府盡快確定步行區的總體規劃,相信投資者看到明確的政策和長遠目標,自然會吸引投資者入區投資經營。
福隆新街設步行區不禁讓人聯想到新馬路「任我行」,雖吸引大量人流「打卡」,但社會反饋「有讚有彈」,不少聲音認為「任我行」封路,導致居民商戶出入及上落貨不便。古慶祥認為,福隆新街只有200多米,與新馬路600多米的長度有較大區別,且不涉及巴士路線改道,料對交通影響不大,但對的士、商戶上落貨會造成影響。他提出,當區仍需對部分交通配套進行優化,優化步行質素,例如考慮在附近加設上落貨區,並利用閒置土地設停車場,同時也要考慮將部分巷里的行車方向進行調整,以配合步行區計劃。
有聽眾指出:福隆新街一帶有許多歷史故事值得發掘,建議多設立圖文並茂的中葡雙語指示牌供遊客了解。李卓君認同有關做法,指關前薈早前加入裸眼3D等新技術讓遊客耳目一新,一掃年輕遊客對舊街「殘殘舊舊」的刻板印象,從而更願意入區感受新技術和舊街區相碰撞所產生的爆炸力。相信加入AI技術,在福隆新街不同路口及建築內以多元方式重現當年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繁華景象,相信能給予遊客更強更有趣的旅遊體驗。他又提出,之前做活動的經驗發現,若只做1條街,活動結束後人流又再次打回原形,延展性有限。若希望步行區計劃發揮更大效應,不應局限於1條街上,而應從一個片區作研究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