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議員施家倫總結會期工作時,就本澳復甦和保民生提出4點建議,包括希望政府完善防疫工作,恢復遊客信心;復甦旅遊經濟,優化鏈條招商;市民大聲急呼,官要有所回應;加大民生兜底,全力保障就業。
一、完善防疫工作,恢復遊客信心。施家倫表示,6、7月份的疫情,曝露政府危機應變存在嚴重不足。反應不夠及時、防疫力度不足,政府內部組織協同不暢,社會動員能力不足,未能形成全系統應戰,市民求助渠道不暢,諮詢熱線長期佔線,密接人群運送能力不足,隔離酒店管理不到位,紅碼大廈個案不斷增長沒有及時作出隔離安排等等。這次疫情,經濟社會付出沉重代價,教訓非常深刻。他們認為,政府有必要就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檢討和總結,製作相關報告,披露不足,查缺補漏,完善政府協同應變體系,提升危機應變能力,強化社會組織動員建設。
需更強緊逼感 爭取國家支持
二、復甦旅遊經濟,優化鏈條招商。施家倫認為,政府要打通本澳業界融入國內市場的障礙,要盡快支持橫琴深合區和大灣區發展的政策落地,將政策紅利轉變為招商引資的賣點、琴澳發展的動力,對於新興產業的發展,要有更多開放性、包容性。民聯提倡,政府開展柔性監管,為多元產業創造更為寬鬆的發展環境。要有更強烈的緊逼感,圍繞旅遊休閒產業,開展強鏈補鏈精準招商,圍繞多元產業,開展定向、上門、精準、專題招商。
政府要更加積極主動爭取國家部委的支持,反映澳門的嚴峻情況,講清楚疫情防控的舉措,釋除有關部委的擔憂,進一步放寬自由行網簽,讓澳門可以和內地跨省遊一樣,逐步恢復團客遊,加快穩固本澳的旅遊市場。目前澳門周邊的國家紛紛開賭,澳門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必須進一步豐富元素、充實內涵,增強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要結合「一基地」定位,以文賦旅,將澳門打造為中華文化的體驗之城,規劃推動一批濃縮中華文化的文旅載體、文旅娛樂項目落地橫琴和澳門。在創造新出路方面,高中低各行業兼顧,既要搞高新科技、金融、中醫,也要搞門檻相對沒那麼高,本身已經有一定優勢,見效比較快的會展商貿產業。
正面回應訴求 開闢就業出路
三、市民大聲急呼,官要有所回應。施家倫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政府還需努力加快社屋階層上樓,加快長者公寓落成入住,推動經屋恆常化申請,啟動夾屋申請,更好解決弱勢群體、長者群體和青年群體、新婚家庭的住房需求。社會不乏建議,政府強調要匯集民智,施政為民,在辦理居民訴求方面要有更正面回應的態度。民聯認為,政府要加快搭建市民意見建議辦理溝通平台,做到「民有所求,官有所應;民有所呼,官有所答」,讓每個求助、每個訴求,都「有來有往」,讓政府和各服務團體的溝通可以做到「常來常往」,溝通更順暢、辦理更快捷,結果更正面。
四、加大民生兜底,全力保障就業。施家倫促請政府盡快公布第二階段普惠措施的具體情況,尤其應接納社會主流意見,在「第二個百億」普惠措施以現金補助方式制訂方案,讓首輪經援措施中未能獲得支援的失業居民及經濟困難人士,均能在第二階段得到適當援助,共同度過疫情衝擊下的困境。工作是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事關千家萬戶。針對當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特別是建築、文員等失業人群,以及青年失業群體,政府要千方百計保就業,千方百計謀出路。民聯更認為,政府在延續企業新聘僱員補貼措施之外,要適時發揮行政主導作用,可針對社區漏洞和疫下居民壓力,開闢社會服務崗位。
深合區於今年1月就《深合區支持澳門居民就業若干措施的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然而至今沒有下文。特區政府要積極加以推動,為居民就業開闢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