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土地工務局昨向城規會介紹《青洲都市化整治計劃(2024)》,有關計劃是對2010年公布的原有青洲都市化整治計劃作出調整,由原計劃預計2萬多居住人口下調至1.3萬。新的計劃並提出青洲山保育,包括訂定青洲山核心視廊及景觀視域範圍,同時亦提出撤走中途倉、屠房及疏濬碼頭、增加公用設施和綠地等。該計劃亦提出在濱海岸線區域形成集旅遊+文化為一體的區域文化活力節點;同時將區內零散工業用地須調整為非工業用途,規劃建議用於商業或旅遊娛樂用地。
工務局指出:2010年公布《青洲都市化整治計劃》,期望透過規劃將青洲打造成環山傍水的宜人新社區。依據澳門城市總體規劃、《土地法》及《文化遺產保護法》相關要求、結合相關部門的意見,優化青洲山周邊區域規劃,以及積極回應青洲居民對區內未來發展的意見和期望,提出是次《青洲都市化整治計劃(2024)》。
南部設文康設施成活力文化節點
相比2010年青洲都市化整治計劃的區域建設用地總量12萬平方米,佔規劃總面積約50.5%,共劃分成為52幅發展地段,總建築面積約104.7萬平方米,預計人口將達2萬多人,《青洲都市化整治計劃(2024)》共規劃有44幅地段,總用地面積23.8萬平方米,預計總建築面積(地面以上)約61.1萬平方米,規劃預計居住人口1.3萬。區內北部新增康體及市政設施,南部設置商業、文化及康體等設施,成為區域內的活力文化節點。
《青洲都市化整治計劃(2024)》提出6個規劃目標:一、承接上位規劃作整體優化。遵循澳門城市總體規劃限定的不可都市化區範圍,優化青洲山周邊區域規劃;二、保育青洲山文化及景觀。保育青洲山及青洲山避靜院等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資源,訂定景觀視域及核心視廊範圍;三、助力經濟多元發展。重新規劃青洲山南側至濱海岸線區域,助力1+4經濟多元發展,未來形成區域文化活力節點;四、改善人居環境。優化區內生活環境,減少居住人口密度,增加公用設施、綠地及公共開放空間,改善區內道路網系統及慢行空間;五、整合零散工業土地。遵循澳門城市總體規劃,整合跨境工業區外工業用地,增加區內商業及旅遊娛樂用地的供應,為中小企業提供發展空間,並進行產業升級;六、推動土地開發利用。參考過往研究成果,合理調整地段界線,提供適當誘因,推動區內開發建設。
規劃交通打造立體慢行系統路網
綜合交通規劃方面,規劃通過將青洲大馬路、青洲河邊馬路等道路的等級調整為主要道路,打通包括青洲新馬路在內的青洲山邊環路,優化區域支路網,以完善區域路網結構。結合綠地空間及路側行人道,以步行道、行人天橋、地面步行廊道等多種方式在區內形成便捷可達的立體慢行系統路網,連接區內主要公用設施及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另外,區內設獨立佔地公用設施,均衡分布於區內,服務於區內新增的居住人口。市政屠房未來考慮遷移至區外。中途倉未來將遷移,用地轉作公用設施;疏濬碼頭未來將調整至跨境工業區南側。區內有多處公用設施附建設於樓宇內,規劃有社會設施,如長者日間中心、家庭及社區服務設施等。
青洲山南側按北高南低階梯限高
青洲山視廊方面,《青洲都市化整治計劃(2024)》提出由筷子基北灣望向青洲避靜院建築所形成的核心視廊範圍,視廊寬度約80米,並可以看到完整的青洲避靜院建築。核心視廊內,樓宇最大許可海拔高度為15米、13米、11米,包括天面上所有設施。考慮到區內建設現況,建議訂定景觀視域範圍以維持青洲山三分一山體與筷子基北灣的視線聯繫。青洲山南側受視域影響的各地段最大許可高度呈現北高南低階梯狀分布,分別為海拔高度27米、22米、20米、18米,包括天面上所有設施。落實澳門城市總體規劃中青洲大馬路視廊,維持聖若瑟大學主要區域的現況樓宇最大許可高度,且視廊背景建築高度以青洲山山體最高點高度為限。
為保障青洲山景觀,青洲山周邊地段的最大許可高度以低於青洲山的海拔高度54.5米作參考;而南面景觀視廊視域內的地段,將以海拔高度控制,包括天面上所有設施,樓宇高度呈現北高南低的階梯狀分布。
依據城市總體規劃,青洲山不可都市化區範圍劃定為生態保護用地,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並依據青洲山生物多樣性及山體條件,劃定為生態保育核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