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薈萃)阡陌之間牛房展出50件環保創作

377

  由澳門「牛房倉庫」藝術團體主辦,澳門基金會贊助的「阡陌之間──社區環保藝術展」昨假市政牧場(舊牛房)舉行開幕禮,展覽以環保為主題,旨在呼籲關注環保問題,喚起社會對大自然的關懷。

  是次展覽特別邀請11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當代藝術家王瑞麟、何俊彥、吳析夏、官宏滔、范世康、袁紹珊、馬境若水、陳偉才、梁臻、蔡國傑、戴柏良參與,同時,透過公開徵集38組作品,共展出超過50件作品,包括東南學校、陳瑞祺永援中學、零距離合作社、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鄭觀應公立學校、澳門雕塑學會、澳門扶康會康盈中心等。本次亦是牛房倉庫時隔4年,再次回到市政牧場(舊牛房)舉行展覽。展期至本月30日,開放時間為早上10時至晚上7時,免費入場。

  開幕式由牛房倉庫大會主席吳方洲、策展成員黃詠思主持。出席嘉賓有立法議員陳浩星、澳門青年美術協會副會長梁潔文及牛房倉庫核心成員李少莊等。多位藝術家在現場講解作品中的環保概念,與觀眾分享創作點滴。

  吳方洲致辭時表示,現場作品豐富多樣,每位藝術家通過自己的形式表達出一個共通概念──環保;他說,現場多樣的作品背後都是藝術家的思考,亦希望業界能簡約藝術的標準,藝術不分高低,只要腦中有環保的概念,應該勇敢創作,提出自己對環保的提倡。而展覽的主題為阡與陌,寓意觀眾走進田野之間的小路,細看來自不同社群的人萌芽出不同的作品,各式各樣的再生材料,自身帶著的質樸「拙感」:天然、不修飾,也與「阡陌之間」所持有的美學相呼應。

  為了在社區繼續推廣環保,於本月11日及18日,下午2時半至5時半在市政牧場2樓舉行「雞蛋盒彩繪工作坊」,開放公眾參加。

  馬境若水──獨愛漢字及象形文字

  本次展覽當中的一幅作品《日月》別樹一幟,它屬於中國當代學者、藝術家馬境若水。馬境若水,1960年出生於中國甘肅玉門市,原47軍139師退役軍人。自小就鍾情於漢字及象形字,後來一直進行中國漢字圖騰的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他說,是次參展的作品,靈感來自於2018年超強颱風「天鴿」;當年颱風後沒多久,他前往萬山群島,當時路政工人正在清理倒塌的樹木,在散步的他注意到這些被連根拔起的樹木當中,有些形態特別,他用手輕輕地將剝落了幾塊大的樹皮帶回家,並在上面進行藝術創作。

  他介紹說,作品中左邊第一塊樹皮上繪寫的是漢字「空洞」的象形文字,其中表達的概念與中國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學派「道家」有關;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因此,與環保的概念也不謀而合,「不論是人的大腦。還是身處的環境,都不應該產生太多的垃圾,而後才能有空間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知識。」

  他解釋道,其餘兩塊樹皮上面繪寫的都是漢字「日月」的象形文字,當中的思考與宇宙和自然有關係,「人類、文字與自然界的演變是息息相關的,是不斷的關係重構。」他說,現代社會人們長時間處於城市空間當中,遠離自然界,對自然界的認識愈來愈漠視,人們應該重新認識自然,回歸自然。

  吳析夏──吃太多美食「垃圾」

  現場另外一件較大型的作品,來自澳門及大灣區的青年藝術家吳析夏,他曾在美留學工作7年,目前是美術學在讀博士生,研究性別哲學方向。她的作品曾入選多個國際藝術展覽,最近,她因早前的一場「子宮系列──《書寫一遍蘭亭集序》」行為藝術在網絡受到關注。她介紹道,本次她的作品名《阿媽叫你返屋企食飯》,由垃圾袋、空氣、標籤、透明紗網罩等材料構成。

  她說,作品名稱靈感來自於個人的經歷,過年的時候,媽媽總是叫他們回家吃飯,這個懸掛在屋樑上的巨型垃圾袋,就像一個人的胃,「我們過度飲食吃進去的食物,就像垃圾,而在作品中的表現形式,就是這些袋子裏的空氣。」垃圾袋上巨大的字,書寫的是澳門一些本土美食,例如馬介休、葡撻等。整個藝術作品呈現出現代社會過度的消費主義,以及對美食的過度浪費,同時,作品也在探討藝術與垃圾之間的關係與界定。她強調,為回應本次展覽的環保主題,展覽結束後,這些垃圾袋會用來裝本次展覽後餘下的垃圾。

  官宏滔──在污染世界中反思

  而本澳青年藝術家官宏滔今次帶來兩件作品,包括3幅數碼攝影作品,及1件大型裝置《塑山》。當中的3幅攝影作品是由不同時期的系列作品中抽取組合而成,包括早前作品《色山》,及近期作品《圖元虛境》。他說,《色山》的創作靈感,源自於幾個月前,在前往西藏林芝的飛機上,他低頭望見在高原上的雲海裏那些延綿不斷的雪山山脈,令人震撼;而作品當中的雪山,透過數碼後期處理已不是白雪皚皚,呈現出多種色彩。「這樣的雪山色彩是我心目當中的的雪山,也許它不是大家平時所接受的。」對於另外一幅作品《圖元虛境》,他解釋道,當中的小人就像生活在環境污染世界的我們,「又或者,是生活在當今虛實結合世界的我們,我的理解不是最重要的,可以有很多種看法。」他笑著說。

  而裝置《塑山》是將攝影作品《色山》轉化,他提到當中的故事令他哭笑不得。這麼多的塑膠垃圾瓶罐,都是他從澳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收集的;起初,他在兩地海邊撿膠樽,卻發現效率非常低下,機緣巧合之下,他找到大橫琴垃圾處理中心並告訴他們自己的想法,不費吹灰之力他就收齊所需的大大小小膠樽。於是,他把在橫琴將所收集到的垃圾瓶子清洗乾淨之後,運到澳門,打算展覽結束後再運出澳門。他說,兩件作品都是環保議題的不同視覺的表達,在展出中相互對話。今次所有材料都是盡力做到最環保的,包括曾用過的舊相框,及回收舊膠樽等。他另外提到,由這些收集的膠樽也能觀察到社會不同人群的生活習慣,例如內地市民及澳門市民分別偏好甚麼牌子的樽裝水。

  《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