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特色,共通點就是穿越時間延伸,沉澱成為本地人的集體回憶,也是本地人的「根」。「根」的載體因時間的洗禮都會腐蝕毀壞,十年、百年、千年後很容易被忽視、被推倒而湮滅。當人們誤以為一點點毀壞的文物並不重要,從而形成錯誤觀點,就會產生「破窗效應」,隨著時間流逝,文化就會愈丟愈多;甚至會令文化形成「斷層」,文物修復師,就是搶救文物延續歷史文化,傳承人們集體回憶的默默耕耘者。
座落澳門崗頂前地的聖奧斯定教堂,供奉1座耶穌受難像,耶穌雙手和雙腳被釘在巨大的十字架上,在基督教故事裏代表給人類帶來救贖。幾百年的聖像經過時間輾轉,鮮亮顏色的皮膚早已爆裂脫落,甚至部分手指腳趾都不知在何時丟失了。這樣1個「斷手斷腳」的耶穌像被放到陰冷潮濕的櫃子保存,直到遇見「拯救」它的人──本澳文物修復師鄒志全。
鄒志全在2006年參與組建澳門藝術博物館修復部工作,並正式投入文物修復行業,至今近20年。曾負責藝博館和回歸賀禮陳列館的文物修復工作,也參與修復澳門世遺建築物。離開博物館後,開設了古董修復公司,主要為澳門天主教教堂及家庭修復聖像,並幫政府制訂修復方案。聖奧斯定教堂的十字架大耶穌像,正是2016年被教會送到鄒志全的工作室去。
修復師要懂手藝還要懂化學
初到鄒志全工作室的大耶穌,可以用慘不忍睹形容:由於聖像本身是木質,又長期擺放在潮濕陰冷櫃子裏,聖像遭白蟻蛀空,不少地方甚至輕輕一碰就會掉下許多粉末;油上顏料的聖像表面釉質有多處爆裂脫落,露出木頭本來顏色;而耶穌的手指、腳趾還有多處斷裂,斷掉部位早不知所終。
鄒志全回憶道,這是他修復過最棘手的聖像,皆因耶穌像很大,且他還要比正常工序多做一步,也是他從未做過的:在不進一步破壞木質的同時,把耶穌像裏的白蟻全部趕出來。為此,鄒志全找來1個偌大密封袋子,將整個大耶穌像包裹起來抽真空,就這樣他看著白蟻一隻隻爬了出來。為防止被白蟻腐蝕的木料在修復過程中進一步破損,他用上數不清的液體填充劑將被白蟻蛀空的洞填滿,這才開始填補外部破損,打磨光滑後用噴筆重新上色。半年後,大耶穌像彷彿穿越百年,煥然一新。
不同類別的文物,修復流程、工藝和使用材料有著很大區別,因此合格的文物修復師不僅要懂手藝,還要懂化學,打破了人們思維框框,以為文物修復師這個「高大上」職業需從小經長時間專業培訓才有可能「上崗」。
畫畫玩模型因興趣晉身專業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鄒志全晉身文物修復行業卻源於興趣,一步步通過向他人學習,積累經驗,變身成專業人員。
鄒志全自小愛好收藏,喜歡畫畫和玩模型,潛移默化為日後參與文物修復工作打下基礎。東亞大學公開學院傳播專業畢業後,他晉身傳媒工作,並承擔報社設計工作。1991年,經朋友介紹加入文化學會(今文化局)設計部工作。澳門回歸祖國後,澳門藝博館首任館長吳衛鳴邀請鄒志全加入藝博館設計部,並承擔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展覽設計工作。一段時間後,鄒志全提出藝博館缺乏文物修復師,因此請纓轉做文物修復。這想法得到館長支持,他也藉著出國交流的機會向國外專家學習文物修復技藝。2006年,鄒志全成功在藝博館成立修復部。
鄒志全興致勃勃說道,文物修復並不神秘。如果對文物修復有興趣,可以自行從基礎的水彩畫學起,家中破碗破杯也可以自行動手粘好, 通過不斷學習、工作、請教他人,就能積累相關經驗,「任何知識都是累積下來的,有興趣就一定能學到!」
修復須有佐證不加多不減少
雖然文物修復以「修舊如舊」為原則,「天規」深入不少人腦海,但究竟在修復過程中應如何達致「修舊如舊」卻並非所有人都能透徹了解。為保證「修舊如舊」,文物修復師在實際動手修復破損文物時,事前要做許多準備工作。例如,需要記錄基本資料,並分析評估是否值得修復。之後,要將待修復的文物全方位拍照記錄。為保證修復結果準確,文物修復師還需尋找和文物有關的權威資料,最終確定修復方案。之後,要分析文物材質、工藝及測試具有可還原性的修補材料,方可動手修復。
鄒志全曾收到土生葡人家族送來的木質雪山聖母聖像,由於年久失修,聖像不僅嚴重掉色,左手已缺失,更嚴重的是,由於家族的人對文物修復不了解,因此找了個油漆師傅為聖像上色。油漆師傅欠缺文物修復專業知識,便簡單用市面化學油漆重新上色。結果聖像原本的樣態被破壞,甚至由於油漆需要反覆上色,聖像的許多細節都被厚厚油漆遮蓋,一家人看到後非常傷心。
全哥接手後,先用化學藥物將厚封聖像的油漆全部清除,清潔和保護後,再根據該家族提供的聖像圖片重新上色,一家人終於轉悲為喜。全哥用專業和精湛手藝,成功拯救該家族的「家傳之寶」。鄒志全強調,文物修復不是藝術創作,做任何一步都必須有相關資料佐證文物原本樣貌,不能自行加多減少。
談到康公廟石灣瓦脊的修復,要盡量還原建築本身最完整狀態,同時還需將修復部分「做舊」,力求修補部分和現存建築狀態完美融合。他強調,所有歷史文物都經歷過時間洗禮,記錄著時間痕跡,如果將這些文物的歲月痕跡都修復掉,同樣也是一種破壞。
澳門文化局早在2015年就規範文物修復「修舊如舊」的「四個保存」原則,包括保存原來的建築形制、保存原來的建築結構、保存原來的建築材料和保存原來的工藝技術。「修舊如舊」著重的是延續文物命理,還原文物神韻,讓後代在點滴細節中,窺見文化社會發展崎嶇和輝煌的腳步。這些文物或許顏色不再嶄新、外貌不再鮮亮,但在像鄒志全等文物修復師雙手下,它們原本的樣貌一點點地被發掘、還原,它們「哭著降臨世界,卻可以笑著走向永恆」。
澳世遺建築文物存管理亂象
澳門作為世遺城市,無論世遺建築本身,還是內裏文物,都非常需要文物修復人才加以維護,但澳門目前並沒有專業團隊對這些文化遺產有系統地修復,更欠缺長遠的文物保護計劃。鄒志全指出:澳門現有專門文物修復師不足10人,而需要修復和定期保養的建築太多,明顯供不應求。天主教會還有很多遭到不同程度損毀的聖像被擺放在地庫裏乏人修復。有的教會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些聖像的價值,被有心人趁虛而入,藉捐贈新造聖像換走日久失修卻價值連城的舊聖像,導致澳門不少文物流失。現在教堂、廟宇中可能看到原本的文物「突然變醜了」,甚至有不少文物在人們不知不覺間被置換。
他直指,特區政府還未啟動普查文物,未能清楚世遺建築的文物數量、狀態和基本資訊,導致世遺建築內文物管理衍生亂象。
澳門文物修復的發展時間較短,人才儲備不多。鄒志全介紹說,回歸前,澳門幾乎沒有文物修復的概念,自從澳門博物館建成開放以來,才漸漸成立修復部門,專門修復館藏文物。直到2005年澳門申報世遺成功,才開始意識到有大量建築物需要修復。他回憶說,2012年前後,時任文化局局長吳衛鳴曾組建「文化特工」隊伍,即訓練曾經犯錯的年輕人幫助修復澳門的廟宇、教堂。雖然幾年間「文化特工」完成不少世遺建築的修復,無奈由於隊伍組建不正規,最後還是解散了。
來到今天,科技大學和城市大學陸續開辦文物修復課程,尤其科大新設文物修復工作室,專門對文物修復開展教學和研究。鄒志全相信在這樣的趨勢下,澳門未來的文物修復狀況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他亦提到,目前城大、科大生源多為內地生,很難轉換為本澳修復團隊;且文物修復入讀門檻相對較高,民間又認為「搵唔到食」,願意選擇該專業的學生太少。因此,他強調政府應加大對文物修復的重視,有了政府的支持推動,才能鼓勵更多人入行,同時也能逐步推動完善培養人才體系,為未來文物修復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知識儲備,為市場輸送專業人才。
鄒志全強調,保護文物工作同時要提高民間意識,每個人都要發揮自己的職能。當大家都有保護文物意識的時候,再出現教堂粉刷顏色錯誤、舊建築內的文物被替換的情況,就會有群眾予以揭發、質疑;當很多人關注同一件事時,就會產生強而有力的力量。
後 記
文物修復師的工作就像醫生,「只要人沒死,就要盡力搶救」!他們搶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世人留下雙重財富。當他們傾盡全力搶救的同時,我們也該重新反思對待文化和傳統的態度,每個人盡自己一分力,為後世留下更多珍貴的歷史片斷和印記。
《市民日報》專題組
文物建築修復課程
文化局、勞工事務局與澳門工程師學會合辦「文物建築修復職業培訓課程」,並於5月21日至7月10日期間上課,費用全免,完成課程並通過考核的學員獲發給課程證書,歡迎從事或有興趣從事文物建築修復工作的澳門居民報讀。
「文物建築修復職業培訓課程」分理論及實踐課程,以粵語和普通話授課,合共57課時,理論課程包括:澳門文物建築特色及分布、修繕原則及案例介紹、傳統工藝及材料概說,以及在本澳實施文物保護工程的相關法律制度及注意事項等;實踐課程則包括:傳統中式建築牆身及屋頂鋪砌、傳統材料製作,以及本澳文物建築常用的各種修復技巧和步驟等。
培訓課程名額共20人,參加者需具備基本泥水、油漆施工技能及提供現職公司的推薦信,即日起至5月18日到澳門工程師學會會址(澳門水坑尾街103號2樓)報名,倘報名人數多於錄取名額,將以抽籤方式取錄。有關培訓課程的報名表格、報讀須知及課程大綱可於澳門工程師學會網頁(www.aem.org.mo)瀏覽及下載,查詢可於辦公時間致電2832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