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昨向立法會介紹「擋潮閘仿真結果和防災減災的工程進度」,根據仿真結果顯示,在極端天氣下擋潮閘關閘雖然保護了內港,但澳門半島東側和南側的陸地仍會出現水浸,因此還需有相應防水浸的措施,如加高堤圍等。就議員一再追問有否興建擋潮閘的時間表,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指出:興建擋潮閘涉及幾十億元,維修保養每年或需幾億元,且擋潮閘1年可能只使用2、3次,留待下屆政府於內港南泵站工程完成後視乎效果,再決定是否建擋潮閘,他明言「唔做機會大啲!」
羅立文、公共建設局局長林煒浩、顧問公司代表昨午向立法會介紹仿真結果。仿真結果顯示,擋潮閘在超強颱風「天鴿」、「山竹」、3.85米潮位情況等極端天氣條件下,可以擋住閘外潮水而保護內港,但對周邊地區沒有保護作用,要解決整個澳門的水浸問題,還應有相應措施,如加高堤圍等。
同步需加高堤圍加強排水能力
根據仿真結果顯示,當擋潮閘關閘後,附近水道水位壅高,如河邊新街、西灣大橋橋頭驗證點因靠近擋潮閘,變化較大,增幅0.12至0.19米左右,其他臨岸水位點的增幅均小於0.1米。在極端天氣下,擋潮閘建閘雖然保護了內港,但澳門半島東側和南側的陸地仍出現水浸,因此還需有相應防水浸的措施,如加高堤圍等。根據仿真結果,加高後的堤圍有效保護澳門半島南側和東側的陸地,同時,從半島水浸面積看,在加高後的部分堤圍附近出現零星水浸,這也提醒在加高堤圍的同時,應同步關注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
至於防災減災工程進度,林煒浩介紹說,短期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筷子基至青洲沿岸防洪工程已完成;中期有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進行中)、澳門路環西側防洪排撈總體方案(規劃中)、輕軌東線項目灘塗整治工程(規劃中)、新城A區堤堰優化工程(規劃中);遠期則須待短、中期工程完成後觀察其效果,遠期工程包括澳門內港擋潮閘工程、外港堤圍優化工程、內港防洪牆安裝工程、司打口蓄洪池工程。
議員提問環節,議員李靜儀關注內港擋潮閘是否建設及對閘外周邊地區的影響,她又問及政府何時決定是否建造擋潮閘,因是否興建涉及預算、工期、保養費用等的評估。
羅立文回應指:「專家唔會答得唔得,做唔做,做政府就係要做選擇」。他強調「冇嘢做咗係百分之一百解決全部問題」,根據仿真結果顯示,擋潮閘建設後,可解決內港的水浸問題,但不排除澳門半島「有少少水浸」,認為「解決到七至九成就OK」。
視內港南泵站工程效果再決定
他更指,內港北雨水泵站完成後的這兩年,沒有出現大問題,需視乎內港南泵站工程完成後,即再視乎2025年及2026年夏季情況,且興建擋潮閘涉及幾十億元,還有很多問題未清楚解決,維修保養費用肯定不便宜,或每年幾億元,且擋潮閘1年可能只使用2、3次。羅立文明言「呢分鐘唔可以話做,唔可以話唔做,唔做機會大啲!」他重申由下任政府完成內港南泵站工程後視乎效果再決定。
就政府的回應,議員林宇滔批評政府沒有其他方案,至今並沒有任何風暴潮的應對措施,多年來防災工程沒有作為。他更反駁「天鴿」令澳門損失逾百億元,是否興建擋潮閘到現在卻仍沒有時間表。
羅立文表示,以往的政府在內港做了20年一遇的堤圍「擋箭牌」,但「天鴿」後認為要增強至100年一遇,但內港堤圍「冇則、冇人有資料」,他形容加高內港堤圍的「Plan A」一定會超支,且會「睇唔到灣仔」,故他「唔夠膽做」,因此提出擋潮閘這個「Plan B」,但他認為擋潮閘不應在現階段啟動,需小心處理,而他亦沒有「Plan C」,因此政府的決定是先做內港南泵站再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