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新時代青年承擔使命

401

  【本報訊】今年是「五四運動」103周年,昨日舉行的「澳門學界五四青年節升旗儀式」,多位參與活動學生表示感悟到作為中國人、青年人在新時代對國家的責任,反思為澳門做貢獻的方式。

  鏡平中學學生曹梓樂在升旗儀式後發表憲法演講,他回憶起兒時和表哥玩模擬中日大戰的士兵模型遊戲,領悟到中國軍隊強大的重要性,並因此相約長大後一起加入中國解放軍定國安邦。

  當他看到護旗隊隊員神采奕奕又莊嚴地升起國旗,內心感受到每個中華兒女都有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他引用《憲法》「保衛祖國、抵禦侵略是中國公民的神聖職責」,雖然知道兒時和表哥的約定無法實現,但也明白這是《基本法》賦予澳門市民的保護和權利。他續指,澳門市民在享受《基本法》賦予權利的同時,對祖國的熱愛不會因此減弱。

  砥礪前行 貢獻社會

  首次參加升旗禮,活動司儀、澳門大學許浚豪表示,觀看升旗儀式、奏國歌及擔任司儀是非常難忘的經歷,同時加深了解五四青年節的歷史背景和意義,認識到國家自強、民主的重要性,看到了青年力量的作用,有助培養自己的「愛國愛澳」情懷,在自己沒有動力的時候能砥勵前行。他希望未來投身澳門多元化產業發展,為國家和澳門做貢獻。

  學界升旗隊隊員丁卓然稱,在隊內訓練了近4年時間,身為1名高三學生,今年是最後1次代表學界升旗,由最開始看著學長學姐,到自己代表澳門學界升旗隊為澳門升上五四青年節的國旗,感到已沒有遺憾。

  學界升旗隊隊員吳嘉璇憶起初加入學校升旗隊時,老師曾說「可以擔任升旗手是每個學生應該感到榮幸的事」,認為自己拿起國旗時就代表著要對國家負責,深感作為新一代青年,需要擔負起責任。

  五四運動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作為戰勝國,本期望「公理戰勝強權」收回戰敗國德國在我國山東的權益,但參會各國決定把權益轉讓給日本,引起愛國青年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遊行示威,並引發一系列全國罷課、罷工、罷市社會運動。最終,一眾親日派官員被罷免,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呈現中國青年關心國家,熱愛祖國,追求科學、和平、民主,積極創新的愛國主義精神。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宣布5月4日為五四青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