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明:產業轉型高新技術重在執行

政策傾斜助產業留澳發展 產值計入GDP始適度多元

576

  (前言)特區政府就《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啟動公開諮詢,相關規劃以「二五」規劃和「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為依據,對綜合旅遊休閒業、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現代金融業、高新技術產業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產業作出細化規劃和部署。澳門資訊科技協會會長徐德明針對發展規劃中高新技術產業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內多項任務及重點項目提出建議,強調實現產業轉型,讓高新技術走出實驗室,為GDP增長作出貢獻,希望藉「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為企業發展提供友善環境。他更建議在C區建立高新技術大健康旅遊島,以技術支撐澳門旅遊長足發展。

  發展新產業才真正實現經濟多元

  發展規劃指出,現時本澳科研產出位於大灣區前沿,擁有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但大部分資源和成果主要分布在產業鏈的前端,科研投放以政府資源投入為主。徐德明直指,4個重點實驗室雖成績斐然,但在經濟適度多元的要求下,意味著各方面投入都要為GDP作出貢獻,因此更重要的是將實驗成果產業化,實現產學研轉化。而規劃中第五章節關注高新技術產業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新科技是高新技術的其中一種,而發展規劃中點名的就是「高級的、新的技術」,必須清晰定義。政府又強調「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當中政府有政策及指引,提供良好的環境,企業才有空間「落手落腳」唱戲。

  針對規劃中的主要任務,徐德明提出多點建議。首先,規劃提到要「建立科企創業友善環境」,但當中的多項做法均是將本澳科企「推向」橫琴合作區,他認為要創建友善環境,應當首選將科企產業留在澳門發展。根據特首賀一誠表示,現時澳門工廈、工業用途建築和工業用地總面積約173.8萬平方米,本澳現存613間工業場所,場所用地僅44.7萬平方米,數字與總面積扣減後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人不是機器,機器擺在非洲也能照樣運作,但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工作會如魚得水」,若將高新科技產業留在澳門發展,對相關產業的人員流動、企業資源、支援及信心都有更大助力。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員,又有充裕的工業發展用地,他認為可為高新技術產業留澳發展推出傾斜政策,而非一味推向合作區。

  徐德明強調,無論發展何種產業,最重要的是為本澳GDP增長作出貢獻,這樣才為之實現經濟適度多元。橫琴雖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平台,但在「四共」體制下,澳門企業在橫琴所創造的產值,僅被計入橫琴GDP,並不計入澳門的GDP,在橫琴發展的澳資企業也毋需向澳門特區政府納稅,因此澳資企業在橫琴發展並不能「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目前橫琴對企業的吸引力在於有更多的土地空間,若澳門也能為企業提供相應土地,相信企業會做自己的選擇,而對澳門政府來說,只有在澳門這塊土地上發展出來的產業賺錢,才能促進GDP增長,真正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

  量化目標政府搭台助力穩步發展

  徐德明同時指出:政府幫忙「搭台」,還需提前做好相應配套,包括周邊設施、交通、人才等配套。他以港珠澳大橋為例,直批港珠澳大橋並非「一夜建成」,有相關規劃時社會就預測大橋開通將會加劇友誼圓形地的塞車,遑論「澳車北上」令塞車問題雪上加霜,結果政府才在今年姍姍來遲,開始建設B匝道,待至問題出現才慢慢補足配套,自然會拖慢產業發展。他強調,澳門目前不缺專業人才,欠缺的是又懂技術、又懂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可考慮針對技術人才推出短期培訓課程,培養有利於本澳發展及規劃的複合型人才,避免因規劃不清阻礙發展步伐。

  他又指出:產業發展離不開科創人才,規劃諮詢文本雖也提及「擴大科創人才規劃」,但現時澳門共有多少科創人才,目標需要多少,本地培養多少,又計劃在外引進多少?需要用多少時間培養多少人才?他更指出:到2035年,橫琴需接納12萬常住澳門居民,而目前本澳只有約70萬永久居民,近10年人口出現不增長的情況下, 再流失12萬人口到橫琴,「澳門都幾冷清下」。他認為應當通過調研得出具有參考值的量化目標,從現在起就可以有方向、有目標培養所需人才,提前配合政府所設定的產業發展需要。

  他以內地某科技巨頭企業為例,在企業快速崛起階段,每年都會前往內地985所高校針對新入學學生簽訂合同,待畢業後這些學生都進入公司工作,公司也能掌握未來可用的人資情況。這些配套「宜早不宜遲」,否則就如考生延遲交卷,哪怕表現完美,依然是不及格的。

  他同時提出,規劃在該章重點項目中提到多個具體目標,包括為不少於40間認證企業提供支援,多設立不少於5間研發中心或高校聯合實驗室,促成100項企業與產學研機構成功配對等,但並未提及上述目標的具體完成時間表及測量機制;他反問,「是計劃每年按規劃完成多少項,還是在2028年一下子全部完成?」這些都有待政府交代。

  高新為依托打造品牌大健康園區

  因此,徐德明提出,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在引入相關產業公司。現時C區仍未規劃,且全澳公共房屋供應已經充足,面積不大易於規劃,而發展規劃中也提到要研究利用政府回收及新填海土地建設科技園。他認為可參考硅谷、中關村等地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因地制宜打造成全球高新大健康園區,引入成熟的大健康企業入區運營,全區配備高速WiFi,內部使用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高新技術,充分發揮「旅遊+養生」、「旅遊+健康」的旅遊新業態,打造旅遊養生樂園,增加新景點。加上通過政府全力宣傳,全區企業共同發展,並規劃好相關配套,相信旅客將慕名而來,花費三兩天在園區調養身體,大大延長逗留時間。

  徐德明指出:現時無論技術、法規、政策都完全有條件支持C區打造成高科技大健康園區。C區現在只是1塊空地,可發揮的空間很大,加上毗鄰氹仔,景點較多,往來方便,政府只需明確方向,並將土地交給有意投身大健康產業的企業,甚至引導成熟的國際企業進入,並提供稅務、人才、機器等配套友好政策,自然能使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甚至打造成澳門品牌,同時也有利於年輕人願意投身大健康產業。

  他認為,規劃中提出希望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認為將其應用於旅遊業發展效果最佳,因旅遊業是澳門經濟「命脈」,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更多、更好結合人工智能應用,例如內地酒店已經普及的機器人送餐服務、人員登記等,這些技術十分成熟,澳門應當盡快引入,減輕人力資源壓力。現時澳門希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就要有相應政策對資訊科技行業作出傾斜,這樣才能給予業界良好創新環境,達至共贏。

  至於推動新《電信法》的立法工作,徐德明認為按照目前進程難以在短期內實現,而規劃中寫明的「推動及落實使用港珠澳大橋上鋪設的港澳直連光纜系統」更是讓人一頭霧水。他回憶,當初建設港珠澳大橋時,本澳電訊公司均認為有條件由澳方公司鋪設光纖,且在人工島也預留建築,但無奈待大橋建設完成後,卻被告知「基於國家安全問題,只能由中國電信鋪設光纖」。他質疑當初既然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現在又如何能讓澳方公司鋪設光纜,有效降低港澳兩地之間通訊延時?他提到,現時澳門光纖的延時為0.3至0.7個微秒,即每秒僅延遲萬分之3秒,已經是很快的速度,「再降低延時,是要降低到多快?指標是多少?」並且,現時進一步降低延時的機會已經很低,不知為何寫入規劃 !

  後 記

  產業發展離不開土地、人才、創新創業友好環境、清晰明確的時間表、法律法規配套,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澳門的「必做題」,上述配套亦促使澳門必須做好準備工作,任何一環「掉鏈子」,都有可能拖延新興產業做大做強。現時,國家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賦予澳門特區特殊的發展定位和歷史機遇,澳門更應把握好時間窗口,找準自身優勢,認真總結過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經驗及教訓,對症下藥走出具有澳門特色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之路,從而更好落實「發揮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的戰略任務。《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