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晚,由澳門中樂團彈撥聲部的演奏家為主要演奏者的題述彈撥樂專場音樂會在文化中心小劇院成功舉辦。音樂會特邀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章紅艷教授擔任藝術指導。雖因疫情原因,章教授未能親臨現場,但在音樂會的籌備、演奏曲目的選擇以及作品的排練過程中,章教授都通過視頻連線的形式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建議。
整場音樂會最大的特點是以彈撥樂器為主奏樂器,中樂隊中常見的彈撥樂器如柳琴、琵琶、中阮、大阮等成為音樂會的主角,而當這些彈撥樂器輔以竹笛、敲擊樂等音響時,則獨具音色合奏的風采。音樂會歷時約1小時,從不同組合、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等的多維視角精選9首作品,其中,由傳統江南絲竹《三六》改編的同名彈撥合奏曲,讓聽眾感受到江南溫婉細膩的音樂情感;改編自民間音樂的《走西口》和《彌渡山歌》,前者為聽眾講述舊時貧苦民眾為生計背井離鄉,西渡黃河出外謀生的故事;後者則盡顯同雲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密切相關的音樂特色;如果說改編自同名作品的《鈴兒響叮噹》和為彈撥樂器與鼓而作的《那拉提》為聽眾展示西域沙漠和草原的別樣風情,改編自羅馬尼亞民間樂曲的《春天》和由電影《加勒比海盜》配樂改編的《加勒比海盜主題的狂想》,則讓我們體驗彈撥樂器對不同音樂語言之創意表現的探索;新作《石榴花二折》,據悉是作者由對一棵樹的印象而產生的創作靈感,作品用4件彈撥樂器演奏,演奏者左右手密切配合,在大量的推拉弦、划音技巧和點奏技法上,以彈撥樂器的獨特表現,為聽眾形象的描繪出石榴晶瑩剔透的美感。整場音樂會,音響、音色的演繹,如同真摯美感的談話式銓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彈撥樂器為中國傳統民族樂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區別於西方管弦樂隊的特色組合,筆者音樂會前特別就此請教章教授,得知將彈撥樂器從中樂團中區分出來,單獨形成一個組合或樂團進行演出的形式,僅是最近二、三十年的時光,這中間,諸多演奏家、作曲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章教授一手創建的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樂團,則在此領域彰顯不凡—音樂會中聽到的《悄然》和《那拉提》兩首作品,即為作曲家應此樂團委約而作。彈撥樂器種類繁多、特徵鮮明、獨具個性,將這些形制不一、音色不同的樂器組合在一起演奏對演奏者來說無論是音色的控制還是色彩的統一都極具挑戰,同時也說明彈撥樂器在音樂表達方面的無限可能性。顯然,音樂會是成功的,觀眾經久不衰的掌聲,向演奏家的傾情演奏表達了熱情的謝意—這中間也包含大家對音樂的認可和對彈撥樂器的喜愛。筆者作為一名琵琶藝術的學習者和演奏者,由從前在舞台上參與其中到今天坐到台下靜靜欣賞,當中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感謝澳門中樂團對彈撥樂器的宣傳、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民族音樂的普及所做的不懈努力,更祝願澳門這塊福地上的中樂之花興盛常開。劉麗丹
本文作者:劉麗丹 澳門城市大學藝術學(音樂範疇)博士研究生
指導教師:戴定澄教授
特別感謝章紅豔教授在音樂會排練間歇接受作者的線上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