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建造商會提出「內港沿線防洪、交通、活化舊城基建合併方案」,方案建議在內港碼頭外填土及建造擋洪堤和擋洪牆,集防洪堤、箱涵渠、輕軌、快速行車道、海濱綠廊、共同管道的「多合一」基建,冀藉此根治內港水浸問題,解決市民出行需要。建造商會認為有關方案較擋潮閘方案好,建議政府選擇此方案,可毋需建設擋潮閘。
澳門建造商會昨在會址舉行座談會,介紹「內港沿線防洪、交通、活化舊城基建合併方案」,該方案由建造商會副理事長梁超通提議。商會指出:內港水浸成因主要因地勢低窪,易受天文潮海水倒灌、持續暴雨及風暴潮等3種因素影響,且內港部分位置的視察井長期海水倒灌,排水口和下水道能力受影響,無法及時排走積水。
北灣至媽閣建3.2公里防洪堤
商會是次提出的「內港沿線防洪、交通、活化舊城基建合併方案」,初步提議在內港對開海域建造1條全長3.2公里的防洪堤及箱涵渠,由筷子基北灣連通至媽閣。防洪堤可抵禦天文潮和風暴引致的海水升高,箱涵渠可解決因潮汐雨水未能及時排出內港的問題,初步規劃寬度為38.3米、高約6.7米。
方案並建議,在箱涵渠上層預留高架輕軌西線及雙向6車道的高架行車天橋,以紓緩交通繁忙時間塞車問題。箱涵渠內部可建造共同管道,包括自來水管、電纜、電訊等,從而避免管線重舖掘路問題。而擋洪牆外可建造海濱綠廊,供居民悠閒休憩。
輕軌西線建4站預留商業空間
方案二的輕軌西線方案中,提議設置船澳街、新馬路、下環街市及媽閣4個車站,並預留未來接駁至青茂口岸及氹仔。若有需要,可在輕軌車站建設站點大樓,預留商業空間及社區設施空間,如商場、游泳池及自由波地等。甚至建設地面停車場,解決附近居民泊位不足問題。
建造商會理事長羅志昌接受訪問時指出:相信透過方案並結合利用輕軌系統,可根治內港一帶水患,以及完善舊區交通及民生基建設施。他重申有關方案目前為初步構思,仍需視乎政府決定及社會共識才能推動,雖然具體執行涉及碼頭清理等會有難度,但認為整體方案可行。
他更認為此方案較政府現有擋潮閘的好,建議選擇此方案,便毋需建設擋潮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