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交通事務局昨日就「陸路整體交通運輸十年規劃」舉辦首場公眾諮詢,政府代表交通事務局交通規劃處處長蕭日鵬、交通管理廳代廳長何振濤及稽查處處長馮文正出席,與近30位與會者討論。會上,多位與會者關注新城A區與科學館的跨海纜車,亦有與會者認為今次公開諮詢「縮埋只有3場」,相較10年前略欠誠意。政府代表回應指,諮詢除現場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外,還設有不同渠道,強調重視每個意見,希望廣納市民建議總結歸納出對未來10年的交通規劃。
諮詢會上,研建連接新城A區與科學館的跨海纜車受到重點關注,多位與會者分別持贊同與反對聲音發表意見。有與會者指出:據早前介紹纜車是以網紅景點為方向,那麼網紅景點應屬旅遊設施的範疇,可是今次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文本卻未見有跨部門的內容。她直言,10年前的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中包括工務局、交通事務局、環保局、運輸基建辦、港務局的跨部門參與,當時規劃了很多建設但至今都未有兌現,如今「單打獨鬥」又如何取信於市民?
有傳媒認為今次與10年前的公開諮詢對比大有不同,她表示,10年前的公開諮詢大部分安排在星期一,在理工大學、三盞燈、黑沙環等地舉辦,廣納市民意見,並對本澳各專門團體如社諮會、婦聯、旅遊業界等都各有1場,但如今「縮埋」只有3場公開諮詢,且都集中在政府大樓舉行,因此認為當局對於公眾諮詢的誠意度略顯不足;另一方面,她指出:這個重要的諮詢卻不見局長出現亦存在問題,與10年前的公開諮詢有落差。
關注輕軌新口岸線欠著墨
此外,亦有與會者表示,輕軌經過近20年規劃、探討,當初在新口岸都包含很多規劃,後來就因為內街有市民反對等等各種原因導致建設停頓,而且在今次文本中亦未見當局對新口岸輕軌線有所著墨,但相信新口岸線的建設和規劃應該不會比內港西線難,那麼為何未見有新口岸線的規劃?他認為新口岸至皇朝一帶都是居民上班上學重點區域,若新口岸線與東線、媽閣線、氹仔線連接,將能夠幫助本澳人口密度最高的3個區域的市民到新口岸,解決出行問題。
政府代表表示,新口岸線的建設部分,文本中有提及出行可以結合多樣性的出行方式,例如即將完成的松山到新口岸行人步道,亦能方便市民到不同的區域,方案鼓勵因地制而,用不同方式跨區出行。有關諮詢渠道方面,政府代表指今次諮詢除有現場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外,還設有不同渠道,同時,當局亦會出席不同場合,市民還可以利用各種科技方式,如網絡、電郵等渠道發表意見,並且政府會持續整體推進跨部門不同範疇和職能的工作,強調會重視每個意見,希望廣納市民建議,以總結歸納出對未來10年的交通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