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工會聯合總會公布「新冠疫情對就業影響調查結果分析」,反映新一波疫情對本澳就業市場帶來嚴重影響,工聯對此向政府提出4點建議:一、加大現行電子消費計劃資源,向每名居民再度注資8000澳門元消費補貼,減輕家庭生活壓力;二、設立「停工援助機制」,穩定僱員信心;三、澳門與深合區在民生、教育和經濟等方面將進一步融合,促進兩地共同發展;四、密切關注就業市場變化,多管齊下支援居民就業。
中小企陷困境 就業持續惡化
工聯副理事長、立法議員林倫偉根據該調查結果結合統計暨普查局的數據基礎,向特區政府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一、加大現行電子消費計劃資源,向每名居民再度注資8000澳門元消費補貼。他表示,是次疫情為澳門經濟帶來深度影響,不少中小企業陷入困境,就業情況恐持續受壓。政府早前亦出台第一個「2022年百億抗疫援助措施」,適時為部分收入較低的僱員及受影響較大的僱主提供具針對性援助,稍為減輕了其生活和經營壓力。然而,今輪疫情影響不僅加重了僱員和僱主的壓力,由於通脹和防疫措施疊加的生活成本加大,不少家庭的總體收入下降,是次調查結果更發現逾四成受訪者表示現時儲蓄未能應付基本生活開支,而主要開支壓力來源於日常飲食。面對家庭儲蓄亦因經濟長期不景和應對入不敷支生活致不斷減少,心感徬徨。因此,政府應盡快研究出台普惠措施,支持在澳生活和工作的澳門居民度過難關。工聯並認為應優化現行電子消費計劃,透過增加計劃資源,為每名居民再度注資8000澳門元消費補貼,有效減輕家庭生活壓力的同時,也透過直接、快速和有力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營運,減輕就業市場壓力。
二、設立「停工援助機制」,穩定僱員信心。林倫偉說,為更有效遏止疫情,特區政府果斷出台相對靜止措施。事實證明,在廣大居民支持和配合下,有關措施發揮應有效用,有力迅速實現「動態清零」目標。然而,措施確實對居民產生一定影響。特區政府也為此出台援助措施,直接以現金支援大部分受影響企業和僱員,有效減緩一定壓力。必須指出疫情變化難以預料,僱員均願意配合政府各項防疫政策,但若因防疫政策影響而停工,從而失去收入來源或收入減少,在現行勞動關係法中對持續或長期間斷式的無薪假或半薪假等情況亦未有較完善的規範和保障。「6.18」疫情對整個勞動市場產生較大衝擊,僱員需要明確合理合法的基本保障機制,以穩定信心,也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為此,特區政府有必要修訂《勞動關係法》,參考過去有關經驗,設立針對特殊情況而停工的補償機制,為受特殊情況影響的僱員提供條件明確的停工援助,加強勞動權益保障的同時,也能穩定僱員信心。
琴澳一體防疫 促進人員流動
三、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持續推進,澳門與深合區在民生、教育和經濟等方面將進一步融合,促進兩地共同發展。林倫偉提到,是次疫情發生後,因應兩地防疫措施未能一體化,致使人員流通受阻,加深居民在深合區發展的憂慮,不利於兩地融合發展。支持特區政府向中央爭取讓澳門與深合區形成一體化防疫安排,在做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基礎,促進人員流動,推進兩地融合,加快經濟適度多元的步伐,增強澳門經濟韌性。
四、密切關注就業市場變化,多管齊下支援居民就業。林倫偉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就業是保民生的重要手段。在疫情的深度影響下,就業環境持續不明朗,特區政府必須持續因應就業市場變化,嚴格落實外僱退場機制,切實維護本地居民優先就業的權利。就業市場壓力仍然較大,特區政府須繼續深入研究就業市場情況,針對待業、就業不足人群的能力進行深度分析,並進一步加強與勞工界社團的協作,充分結合雙方優勢,以便更精準開展就業配對服務。要繼續優化職業培訓政策,持續增加「帶津培訓計劃」的靈活性,更具針對性地幫助有需要的僱員及自僱者提升技能。除優化現有的「帶津培訓計劃」外,建議出台和優化優惠政策,應積極考慮延長「疫情期間鼓勵僱主聘用本地待業居民的臨時性補助計劃」,增強僱主以「在崗培訓」的思維聘用本地居民的意願。林倫偉最後強調,工聯將繼續積極發揮愛國工會的作用,除繼續透過不同渠道,深入了解居民就業情況,向特區政府反映意見建議,讓政策更貼合社情,履行橋樑作用外,也會繼續竭盡所能支持特區政府做強做優職業培訓、就業配對等工作,為居民提供適切的培訓和配對服務,與社會各界攜手應對困境。期望企業也能以培養和儲備人力資源應對經濟復甦,履行社會責任的思維,積極聘請本地居民。居民也應保持開放心態,透過「在崗培訓」、「職前培訓」等,提升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