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澳疫情反覆,嚴重打擊社會經濟、就業和民生。為了解「6.18」疫情以來對居民帶來的實質影響有多大,工聯總會於上月開展有關問卷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3462份。
逾七成受訪者收入減少
從是次調查發現,在職受訪表示收入減少的比例,從去年56.23%,急升至72.69%,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約20%至30%。結合統計暨普查局2022年第二季度的就業調查,本地居民月工作收入中位數同比下跌3%,從20,000跌至19,400元,當中以不動產及工商服務、飲食業、建築業和批發及零售業跌幅較大,第二季度相信未能及時反映出居民收入受是次嚴峻疫情影響帶來的實質減少。此外,據統計暨普查局最新一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錄得同比上升,反映不少居民正面臨著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時,基本生活開支不斷上升的壓力。
還有,根據統計暨普查局最新的就業數據,本地居民失業率升至5.4%,較上一期(2022年4月至6月)上升0.6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更急升至13.4%。就業不足人數達5.06萬人,其中以博彩及博彩中介業、酒店及飲食業和零售業的人數佔多。與是次問卷調查的樣本結構相符,凸顯相關行業僱員反映訴求和尋求支持與援助的逼切性。
當中,不少博彩業僱員反映在上月需要放無薪假或半薪假,收入顯著下降;從事飲食業的僱員則反映停薪和開工不足等情況仍十分嚴重,加上行業薪酬普遍不高,承受著沉重的經濟壓力。上述數據和相關僱員反映的情況,充分顯示居民在家庭生活和職業工作方面的壓力明顯增加。特區政府有必要及時研究當前經濟實際情況,完善和深化援助政策,紓解民困,提振經濟,避免進一步激化勞資矛盾和家庭糾紛,維護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建議特區政府盡快收集社會意見,加快研究制訂推動復甦經濟方案,適時出台「第二個百億」經援措施,實現「振經濟,穩就業,保民生」的目標。
有見及此,工聯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和統計暨普查局的數據基礎,向特區政府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加大現行電子消費計劃資源,為每名居民再度注資8000澳門元消費補貼。是次疫情為澳門經濟帶來深度影響,不少中小企業已陷入困境,就業情況恐會持續受壓。政府早前亦已出台第一個「2022年百億抗疫援助措施」,適時為部分收入較低的僱員及受影響較大的僱主提供具針對性援助,稍為減輕了其生活和經營上的壓力。然而,今輪疫情影響不僅加重了僱員和僱主的壓力,由於通脹和防疫措施疊加造成的生活成本加大,不少家庭的總體收入下降,是次調查結果更發現逾四成受訪者表示現時儲蓄已未能應付基本生活開支,而主要開支壓力來源於日常飲食。面對家庭儲蓄亦因經濟長期不景和應對入不敷支生活而不斷減少,心感徬徨。因此,政府應盡快研究出台普惠性措施,支持在澳生活和工作的澳門居民度過難關。該會從此調查亦發現,逾三成受訪者認為促進內需,可改善澳門就業情況。為此,工聯認為應優化現行電子消費計劃,透過增加計劃資源,為每名居民再度注資8000澳門元消費補貼,有效減輕家庭生活壓力的同時,也能透過直接、快速和有力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營運,減輕就業市場壓力。
倡議設立停工援助機制
二、設立「停工援助機制」,穩定僱員信心。為更有效遏止疫情,特區政府果斷出台相對靜止措施。事實證明,在廣大居民支持和配合下,有關措施發揮應有效用,有力迅速實現「動態清零」目標。然而,措施確實對居民產生一定影響。從調查發現,約七成在職受訪者所屬企業在「相對靜止」期間暫停營運,當中,逾五成須放無薪假或半薪假,加大居民生活壓力。特區政府也為此出台援助措施,直接以現金支援大部分受影響企業和僱員,有效減緩一定壓力。必須指出疫情變化難以預料,僱員均願意配合政府各項防疫政策,但若因防疫政策影響而停工,從而失去收入來源或收入減少,在現行勞動關係法中對持續或長期間斷式的無法假或半薪假等情況亦未有較完善的規範和保障。經過「6.18」疫情對整個勞動市場產生較大的衝擊,僱員需要明確合理合法的基本保障機制,以穩定信心,也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過去,第43/95/M號法令針對製造業僱員開工不足的情況,為僱員提供有關權益保障。為此,特區政府有必要修訂《勞動關係法》,參考過去有關經驗,設立針對特殊情況而停工的補償機制,為受特殊情況影響的僱員提供條件明確的停工援助,加強勞動權益保障的同時,也能穩定僱員信心。
三、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持續推進,澳門與深合區在民生、教育和經濟等方面將進一步融合,促進兩地共同發展。然而,在是次疫情發生後,因應兩地防疫措施未能一體化,致使人員流通受阻,加深居民在深合區發展的憂慮,不利於兩地融合發展。支持特區政府向中央爭取讓澳門與深合區形成一體化防疫安排,在做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基礎下,促進人員流動,推進兩地融合,加快經濟適度多元的步伐,增強澳門經濟韌性。
多管齊下協助居民就業
四、密切關注就業市場變化,多管齊下支援居民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就業是保民生的重要手段。在疫情的深度影響下,就業環境持續不明朗,特區政府必須持續因應就業市場變化,嚴格落實外僱退場機制,切實維護本地居民優先就業的權利。除受疫情衝擊,澳門經濟結構轉變,也為居民就業帶來挑戰。因應產業結構轉變,許多居民必須透過橫向流動,從事不熟悉的職業而實現就業,然而,當前經濟環境下,勞動力供需發生變化,許多企業的入職門檻較疫情前有所提高,工資入職水平卻因經濟環境和人力資源供求等因素而下降。特區政府應深入研究就業市場情況,針對待業、就業不足人群的能力進行深度分析,更精準開展就業配對服務。
要繼續優化職業培訓政策,持續增加「帶津培訓計劃」的靈活性,更具針對性地幫助有需要的僱員及自僱者提升技能。隨著經濟環境變化、新技術的出現,工作崗位需求發生變化,考驗技能相對單一僱員的綜合競爭力。特區政府有必要做好準備,善用社會資源,與勞資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僱員的綜合競爭力提升,協助其適應經濟結構改變帶來的挑戰。除優化現有的「帶津培訓計劃」外,建議出台和優化優惠政策,應積極考慮延長「疫情期間鼓勵僱主聘用本地待業居民的臨時性補助計劃」,增強僱主以「在崗培訓」的思維聘用本地居民的意願;與勞、資合辦不同行業的職前培訓計劃,與企業協商透過相應和針對性的職前培訓等同相應的工作經驗年資,讓居民更快能進入新的職涯空間;提供培訓資助,引導企業主動為現有員工進行「技能重塑」,培養僱員第二技能,以配合企業發展,並建議推出學分銀行,讓通過培訓的學員取得學分,待相關技能學分達到一定標準後,即可取得獲特區政府認可的證書,除可提升僱員培養第二技能的積極性外,也能拓展僱員職涯發展空間,有助其橫向或向上流動。
在當前經濟疲弱,就業艱難的逆境下,需要的是社會各界同舟共濟,勞資相互體諒,同心合力協助和支持特區政府精準施政,加快經濟復甦步伐,維護澳門社會和諧穩定,共同跨過難關。工聯將繼續積極發揮愛國工會的作用,除繼續透過不同渠道,深入了解居民就業情況,向特區政府反映意見建議,讓政策更貼合社情,履行橋樑作用外,也會繼續會竭盡所能支持特區政府做好職業培訓、就業配對等工作,為各業職工提供適切的培訓服務,與社會各界攜手應對困境。期望企業也能以培養和儲備人力資源應對經濟復甦,履行社會責任的思維,積極聘請本地居民。居民也應保持開放心態,透過「在崗培訓」、「職前培訓」等,提升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