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仁協之友聯誼會昨下午在會址禮堂舉辦「澳門與大灣區發展」講座,邀請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議員、澳門城市規劃學會會長崔世平主講,介紹澳門規劃與政策的變革創新與大灣區發展路向。講座吸引約80人參與,主辦方冀透過講座介紹澳門未來的城市發展,如何融入灣區生活,並收集意見向有關部門反映。
中聯辦協調部處長陶峻,崔世平,婦聯總會會長劉金玲,澳門仁協之友名譽會長吳仕明、常務副會長梁慶庭、理事長招銀英等出席。
招銀英致辭時表示,聯誼會關注今年澳門特區政府施政重點之一──提振經濟、促進多元。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令居民安居樂業,除了房屋規劃創新,還要融入灣區發展,都是近期社會熱議話題。是次舉辦「澳門與大灣區發展」講座,介紹澳門規劃與管理的變革創新,從而了解澳門未來的城市發展,澳門居民如何融入灣區生活,並收集意見向有關部門反映。
崔世平從澳門城市特徵和規劃與管理的變革創新兩方面分析澳門的發展歷程,及所面對困難及解決對策。他指出:在文化地位上,隨著利瑪竇來澳,開啟了明朝西學東漸新紀元,澳門成為西學東漸、東學西進的重要橋樑;「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澳門被評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是澳門3張亮眼的名片,也是澳門發展的文化基礎。
複合利用有限土地 澳門發展生機勃勃
他續分析澳門發展的歷程及現狀。澳門回歸祖國以來,本澳人口增長56%,土地面積增加40%,人口增長百分比大幅超越土地面積增長百分比,人口密度亦因而提高。而澳門的產業特色在於文娛博彩佔比龐大,第三產業發展旺盛。據統計,2022年本澳就業人口分布,文娛博彩及其他服務業佔比22%、批發及零售業佔比13%、酒店及飲食業佔比12%,而這3個最多人從事的行業,皆與特區政府大力推動的「1+4」產業中的「1」相關,共佔比達47%,是本澳發展「1」的底氣和信心。
崔世平又分享澳門發展的制約因素。首先在於澳門發展空間有限,尤其舊區現時人口密度高,居住區密集,部分密度超過10萬人/平方公里,相對較多發達地區而言,較難進一步優化生活質素。其二,本澳土地屬性分為私有土地、政府租借地、政府租賃地3種,而本澳都市更新的難點就在於舊城區擁有大片私家地,導致業主之間難以取得共識,進而導致本澳土地利用受到制約。其三,本澳共有159項被評定的不動產,當中涵蓋超過600座文物建築,各類文物遍布澳門的中心城區,為做好文物保護,文物周邊設緩衝區,也導致增加城市發展的考慮因素。
針對本澳土地資源不足的短板,崔世平指,土地資源創新和房屋規劃創新才能讓居民安居樂業。為此澳門不斷探索土地資源創新,包括「自力更生」填海造地,建設新城區;合併土地搬遷澳門大學,建設蓮花口岸;與內地合作打造產業園,建設橫琴「澳門新街坊」;與橫琴「合體」打造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他介紹複合利用有限的土地,使得澳門發展更加有生機,如望廈的成功經驗就是以複合利用的模式,望善樓就複合了公共停車場、社會服務設施及社屋,回應居民的社區設施需求,「如政府有決心拆了舊樓,有了望廈的成功經驗,都市更新一定能做到」。他續分享,珠海都市更新的激勵機制經驗,當中針對建築物中複合配建的公共設施,獎勵1.4倍的開發面積,國內外也有採用容積比獎勵機制,透過獎勵機制鼓勵開發商開發建設政府規劃項目,從而達至雙贏效果。
崔世平又介紹本澳政府從原有的3層次房屋政策調整為5階梯,創新性增加夾心階層房屋和長者公寓,而在產業創新方面,他又介紹發展「1+4」產業新業態的新時代訴求,和澳門現在「措施落地、法律隨後」的制度行政程序創新模式,「邊做嘢,邊立法」從而使得法律出台時最「新鮮」,最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
他總結表示,澳門面臨著土地資源匱乏,產業生態不夠健壯,法律法規仍待完善的困難。而特區政府則採用自身制度創新,相應國家建設好合作區的號召,以及積極融入國家發展作為「破局」對策。要擴展區域規劃效益,就要將橫琴總規、澳門總規、廣東「十四五」三者融為一體發展,才有機會讓澳門具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崔世平呼籲,要支持將澳門打造為科技方面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即:將澳門凝聚成為中國智慧科技研發成果的體驗中心,打造澳門成為以數字創意為主導的產品、服務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在澳門建設現代科技與歷史文化深度融合的示範基地。
他最後引用習近平主席的話語作結:「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強調做好城市規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