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最新一期本地居民失業率為5%,失業人口約1.47萬人。昨在立法會口頭質詢大會上,議員李靜儀、李良汪均質詢就業問題,他們批評政府的就業配對工作成效不彰,包括僱主開出薪酬待遇的招聘條件遠低於市場水平,質疑存在假招工:不少僱員亦反映即使受聘,短時間後即被解僱。
他們促請當局加強監察招聘過程,亦建議把「僱用本地工人比例」延伸至工務部門負責的公共工程。
參與培訓欠實踐難掌新技術轉行
李靜儀表示,就業配對未能成功的原因眾多,社會不時發現有薪酬待遇等招聘條件遠低於市場水平,卻又提出包括經驗、語言、技能、工作責任等多方面的高門檻要求,形成求職者未必能符合或難以接受的情況;亦曾有僱主明言只是配合政府要求才安排面試,故一直招聘但實際上沒有真正聘用;甚至在聘用短時間後就會解僱,當中的原因為何亦值得跟進。她問及當局在發掘更多適合的崗位以落實優先聘用本地人的同時,如何加強監察招聘過程,例如薪酬待遇等招聘條件和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假招工而影響配對成效等?
她又指,不少居民反映經過培訓後,由於缺乏實踐機會,最終難以真正掌握新技能和轉行。當局會否加強「培訓+實習」或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充分評估各行業人才需求,尤其針對銳意發展的行業深化技能提升計劃,並由企業提供實習崗位,讓求職者有機會實踐和積累經驗,鼓勵僱員考取證照等,加強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人力資源?疫情影響下財政資源收緊,但人才培養及強化行業人才梯隊建設是支持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當局未來在職業培訓、實習、考證激勵等方面會否加大資源投放?
李良汪則問及,目前政府正展開大型公共工程聘用本地僱員?在推動聘用本地僱員方面,市政署將「僱用本地工人比例」納入工程標書評審項目,工務部門作出哪些有效工作?未來會否參照市政工程,把「僱用本地工人比例」延伸至工務部門負責的公共工程?
促了解本地工人受聘後短期被炒
他又強調,除了保障本地居民優先就業,持續就業亦是就業政策的重要原則,然而接獲不少建築工友反映,即使透過轉介獲聘用,但在試用期內分別被僱主以不同理由解僱,當局是否掌握有關情況?包括上述提及經當局轉介獲聘於公共工程項目工作的752人次,當中有否存在試用期內被解僱情況?未來在保障本地居民持續就業方面,有何實際有效舉措?他指現時建築工地崗位就業配對成效不彰,可見現行措施仍未發揮預期效果,當局有否檢討當中存在的各種因素?現時是否有具體及可行改善方案?
勞工局局長黃志雄回應表示,局方持續關注澳門居民的就業情況,適時推出各類型就業支援及培訓措施,如增加行業專場配對會場次、推出網上自助配對平台、推出實習及見習計劃、舉辦各類型行業講座和就業輔導工作坊、開辦多元職業培訓課程等,致力協助居民投入就業市場。
在就業配對時,對於企業招聘的職位資料,勞工局會審查有關空缺的資歷要求、薪酬待遇等是否符合現時勞動市場水平,亦會派員全程監察配對會面試過程,同時收集面試結果,歸納求職者面試失敗的主要原因,以及提供相應就業輔導及支援服務。為了加強求職者的競爭力,勞工局與社團合作舉辦一系列工作坊,以提升參加者的面試技巧、語言能力和職業素養,亦會邀請不同業界代表分享行業資訊及職業要求,協助求職者做好面試準備,從而提高面試成功率。
公共工程設定用人硬指標不現實
與此同時,勞工局持續以「技能提升」、「培訓結合考證」、「在職帶薪」等培訓模式,開辦多元的職業培訓課程及技能測試。未來會因應勞動市場需求將「在職帶薪培訓」擴展至更多工種。勞工局亦持續推出「職出前程實習計劃」,以及為青年提供到內地名企見習和實習的機會,藉此向青年提供到不同企業實習的機會,促進青年拓展就業空間。
黃志雄又提到,為善用公共工程建設創造的就業機會,勞工局和工務部門透過恆常溝通協調機制,協調已開展公共工程的承建商,加快收集公共工程最新用人需求,以便精準對接合適的求職者面試和技能測試,並派員監察面試情況,保障具技術能力的求職者在公平合理條件下獲聘。就公共工程項目的配對情況,2021年全年成功配對384人次,2022年首10個月成功配對417人次,已超過去年全年成功配對的人次總數。
公共建設局副局長馬文俊則表示,由於不同工程的規模、所需工種、機械技術需求不一,各階段所需工人數量均不同,若硬性限定用人數量不現實,亦會影響工程進度和成本控制。但他指,公共標書均要求優先聘用本地人,舉例今年有約10個裝修工程,由於只需單一工種工人,標書上亦要求只可聘用本地人。當局亦會研究具備條件的工程可否再分拆成數個小工程,以便提供更多職位。
另外,就議員高天賜口頭質詢關注本澳失業以及質疑外僱過多,黃志雄回應表示,審批外僱會先向申請企業轉介本地人,並跟進就業配對結果,倘有本地僱員可擔任,將不批准外僱申請,或要求安排外僱退場。截至10月底,本澳有15.3萬名外僱,較2020年1月底疫情前減少4萬多人,當中非專業外僱減少3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