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學培訓基地強化基層醫療

119

  【本報訊】為落實《健康澳門藍圖》所訂定的總體目標和指標,積極推動「健康社區」計劃,貫徹資源下沉至社區,衛生局昨舉辦「澳門醫學論壇2025暨家庭醫學培訓基地揭幕儀式」,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表示,「家庭醫學培訓基地」的設立與啟動,將強化以社區為重心的基層醫療網絡,推動疾病預防關口前移,亦將充分發揮澳門特區「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整合大灣區資源,促進區域醫療資源互補與創新協作,為澳門及大灣區醫療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活動昨日早上在中葡平台綜合體舉行,柯嵐,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賽亞.皮烏卡拉,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中聯辦宣傳文化部部長萬速成,衛生局局長羅奕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基層衛生健康司副司長黃磊等,以及內地、香港特區和本澳的醫療機構、學者及社團代表近1000人出席論壇及培訓基地揭幕儀式。

  前移疾病預防關口 區域醫療資源互補

  柯嵐致辭時表示,習近平主席去年視察澳門期間,特別指出澳門「構建了涵蓋生命全周期、覆蓋生活各領域的民生保障體系」,這是中央對澳門醫療衛生事業的高度肯定。家庭醫學是基層醫療的核心,直接關係全民健康目標的實現。「家庭醫學培訓基地」的設立與啟動,標誌著澳門特區醫療衛生事業邁入發展新階段,體現特區政府在醫療人才培養、健康澳門建設和區域協作推進方面的整體部署,並將強化以社區為重心的基層醫療網絡,推動疾病預防關口前移,亦將充分發揮澳門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整合大灣區資源,促進區域醫療資源互補與創新協作,為澳門及大灣區醫療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賽亞.皮烏卡拉致辭時指出:家庭醫學作為基層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培養應對人口健康需求與健康緊急情況的醫療人才,是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的關鍵策略。而2023年,西太平洋區域委員會採納《西太平洋區域塑造面向未來的衛生人力框架》,當中明確指出需朝著以基層醫療為導向的衛生系統轉型,家庭醫學因其遵循服務全面性、連續性與協調性3大原則,證實能顯著改善患者健康結果與提升整體人口健康,有助減少住院率與死亡率。他高度肯定本澳設立「家庭醫學培訓基地」,認為此舉符合《健康澳門藍圖》的目標,展現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推動全民健康覆蓋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堅強領導力與遠見,世界衛生組織將持續與本澳合作,共同強化衛生系統,實現全民健康覆蓋。

  內地澳門互學互鑑 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黃磊表示,內地與澳門特區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合作基礎深厚並取得豐碩成果,2016年續簽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考察培訓合作協議備忘錄,持續在社區管理人員、全科醫生及護士培訓等開展合作,至今已選派100餘人次管理及醫護人員赴澳學習,今年下半年將繼續組織人員來澳。而「家庭醫學培訓基地」的揭幕為雙方交流提供新載體,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積極推動中華醫學會等內地學術組織與澳門醫學社團密切聯繫,通過互派專家講學、舉辦學術培訓班及聯合開展科研項目等方式互學互鑑,推動學術與技術進步。面對人口老齡化挑戰、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在基層醫療的應用機遇,雙方將進一步強化老年健康服務、家庭醫生培訓,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服務與培訓體系,共同開發切合基層衛生服務特點的解決方案,為構建優質高效的基層衛生健康服務模式、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貢獻智慧與力量。

  世界家庭醫學組織主席Karen Flegg透過視頻發表祝賀辭,指出全球正偏離在2030年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的目標,建議應以初級衛生保健為導向,重新調整衛生系統的方向,本澳設立「家庭醫學培訓基地」,對於家庭醫學的推廣意義重大。

  隨後,柯嵐、賽亞.皮烏卡拉、羅奕龍,分別向加入「家庭醫學培訓基地」專家庫的18位專家頒授委任狀。

  羅奕龍接受訪問時表示,「家庭醫學培訓基地」首階段培訓對象主要為本澳約800多名基層醫療從業人員,例如公營機構的普通科醫生、護士,以及私營機構的私人執業醫生、管理人員和非牟利醫療機構醫生,而中醫及護理等其他類別醫療人員亦將納入培訓範圍。未來亦將為大灣區醫療機構的全科醫生提供家庭醫學培訓,提升內地基層醫療機構專業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