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澳門同善堂和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華人的社會救濟慈善傳統:慶祝澳門同善堂成立130周年學術研討會」,昨早在澳門大學聚賢樓宴會廳舉行,匯聚澳門專家學者討論華人社會的救濟與慈善傳統,以及同善堂與百年的慈善服務發展史。主辦方冀透過學術探討,讓學者、青年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同善堂的發展歷程和慈善服務。研討會內容將經澳門研究中心作系統整理和記錄,並在《澳門研究》刊出。
研討會由同善堂值理會主席崔世平、社會工作局局長韓衛、教青局教育研究及規劃廳廳長黃健武、澳門大學副校長莫啟明、同善堂會員大會副主席黃如楷、澳門博物館館長盧可茵、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同善堂值理會副主席馬有友等主禮。
研究澳門社會發展推動澳門研究
崔世平致辭時表示,同善堂從創立之初,即以助貧施濟和贈醫施藥為主要服務,經過130年的發展,慈善服務不斷拓展和完善,現時的服務範疇包括助貧施濟、贈醫施藥、免費教育、免費托兒和敬老護老5大服務,其中的歷史因由和發展趨勢,蘊藏著本澳歷史變遷以及華人社會獨有的傳統慈善文化。
莫啟明致辭時指出:同善堂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無論是遇上戰亂、瘟疫、自然災害或社會變遷,只要是澳門以至周邊地區需要救濟的人群,過去130年幾乎都可以見到澳門同善堂的身影,所以,研究澳門同善堂的歷史,既是研究澳門社會發展史,也是研究澳門社會服務史,更是研究中華慈善發展以及中華慈善文化。希望本次研討會成果經整理後於《澳門研究》刊出,供學界交流討論,繼續推動和弘揚澳門研究,並為澳門慈善服務和中華慈善文化的研究添磚加瓦。
林玉鳳表示,澳門研究中心自2010年起就同善堂展開相關研究,並有幾大重要發現:善堂是中國傳統行善方式,但內地不少善堂因戰火曾中斷其歷史,惟澳門同善堂是中國少有的維持了百餘年歷史的善堂,本身就象徵社會變遷,表現善堂文化和中華慈善傳統文化關係,當中義葬、義學等特別的中華行善方式,具有研究意義。
澳門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楊斌認為,同善堂以社會救濟和慈善為宗旨並一以貫之,但現在澳門社會已經和130年前大不相同,他認為進一步關注現代澳門的社會救濟受眾、新的弱勢群體、常見的待完善社會問題等,需要同善堂在慈善工作中予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