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年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50周年,主題是「只有一個地球」,強調通過實踐綠色生活,關愛身處的地球。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婦聯常務理事徐家頴表示,我國在「十四五」規劃時期,以實現「雙碳」目標為重點戰略方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向低碳防污轉型已成基本國策。特區政府在「二五」規劃中亦出台針對性措施,包括制訂《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推動綠色公交及普及電動車等,以節能減排、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和防控,配合國家落實「雙碳」目標,建設綠色、低碳、宜居澳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徐家頴指,近期當局就《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展開諮詢,當中提到政府將堅持貫徹「公交優先」為核心原則,落實「三張網絡」,以有效串連道路網、軌道網、步行網為大方向,鼓勵綠色出行,對此她表示贊同,認為此舉能配合本澳實際需要,建構可持續發展的交通體系。她分享相較10年前,本澳巴士線路、公交分攤率有所提升,懸浮物及其他有害氣體的年平均排放量均有所下降,近年亦開展推動電動車的普及工作,空氣質素得到改善,有關職能部門的工作值得肯定。她提到,城市的交通承載力及減碳排污值得長期關注,並直言隨著城市發展,未來人口及旅客數量將持續上升,據「規劃」預計全澳交通日均出行總量將由2019年約259萬人次增至2030年約302萬人次,碳排放有潛在上升空間;而臭氧近年亦成為影響澳門空氣質素的主要元兇,需要重視及研究如何有效應對。
徐家頴總結指,不論軌道交通或電動車,在澳門仍屬起步階段,為建設綠色低碳型社會,未來應加強有關工作,對此她提出3點建議:一、完善軌道交通配套。建議整合現有「巴士報站」系統與輕軌間的連接,增加轉乘與預判到達目的地時間等功能,讓居民更好地掌握行程;落實公交電子化支付系統的兼容工作,並協調輕軌與巴士公司推出轉換乘優惠,增加居民使用公交意欲;二、優化各區步行網絡。建議以城規分區為切入點,研究在更多合適地點透過立體步行設施,建設完善的跨區步行網,減少分區間的步行距離,並與公交站點相結合,建設「零距離」出行路網,打造宜遊宜行城市;三、完善電動車充換電設施。建議推出自置充電樁補助政策,優化法律簡化相關行政程序,推動私人樓宇加裝充電設施,同時持續完善公共道路泊位與停車場的充換電設施,便利電動車駕駛者,提高居民置換電動車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