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疫情常態化防控下,戴口罩、測抗原、做核檢,幾乎成為市民日常生活一部分。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稱,隨著疫情漸趨緩和,國家派駐的支援人員陸續返回原崗位,特區政府有必要前瞻思考核檢常態化下的人資需求,及靈活地完成本澳各核檢地點、設施的等配置工作,分散核檢採樣人流,提升抗疫成效。這次疫情雖給整個社會帶來「大考」,他建議政府善用科技力量,藉大數據支撐疫情態勢研判和防控部署,持續完善落實抗疫措施,及加快追蹤確診者的行程記錄,截斷社區傳播鏈。
葛萬金表示,自上月18日新一波疫情爆發,特區政府所採取的每項措施以保障市民生命安全為出發點,更樂見政府持續完善落實抗疫措施,尤其是優化核檢安排措施,為有需要居民提供友善、便捷的站點安排等舉止值得讚賞。在國家親切關懷和支持下,廣東省和珠海市政府派出援澳採樣隊來澳支援,短時間內提升澳門全民核檢效率,以及全民核檢在抗擊疫情中起到關鍵作用。
加快引入檢測機構降低收費
他提到,現時本澳核檢設施或場地仍不足,如設置上除向學校借用場地,採樣員與居民間有「一板之隔」,但居民在接受採樣時,須取下口罩並靠近,若消毒工作不到位,居民擔心會有傳播病毒風險。另外,這次疫情暴露本澳核酸檢測能力不足,尤其缺乏採樣員,當面對大規模疫情時,公營醫療機構需暫停基本醫療服務,抽調人手負責核檢採樣,掣肘持續開展全民核酸檢測的能力。
為緊急回應疫下核檢人資需求,勞工局由本月初開始,持續協助3家核酸檢測服務機構招聘人員,保障居民勞動權益。葛萬金認為,隨著疫情漸趨緩和,內地支援團隊會陸續返回原工作崗位,核檢常態化下,有必要充分發揮本地已有的人資專才,有感當局時下公共政策的制訂和落實應以就業優先為導向,更有必要前瞻思考核檢常態化下的人資需求,緩解失業的同時,儲備合資格人力資源,為未來核檢常態化奠定基礎。
他又指,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5月底曾表示,政府希望透過引入競爭者以降低核檢費用;但現時有關核酸檢測機構的引入工作進度如何,會否因這次疫情而延後,葛萬金希望政府加快引入新機構,降低費用,減輕大眾負擔。現時疫情持續,特區在抗疫上仍要不斷支出,「澳門市民多幸福,新冠疫苗、口罩、抗原快測、全民核檢等免費提供」,若果這些費用長期由公帑支出,加上現時本澳稅收減少,故公共支出如何節流開源至關重要,除要降低防疫成本和幫扶疫下居民生活外,在財政儲備受益方面也要多加考慮。
優化流調加強場所清潔消毒
全民核檢開展至今13輪,某程度上本澳進入核檢常態化,葛萬金認為在今輪疫情下,政府可掌握大數據,為阻斷疫情感染、提升企業復工復產效率、減少經濟損失,希望政府善用科技力量,運用大數據分析,支撐服務疫情態勢研判和防控部署;核檢方面,透過大數據分析,實行原區、封區核檢,照顧不同居民需要,減少社區人員流動,靈活地完成地點及設施的配置工作,有效分散核檢人流,提升抗疫成效。
另外,奧密克戎(Omicron)BA.5.1具有傳播力強,傳播速度快和隱匿性高的特點,必須優化「流調」工作。葛萬金認同有關部門對一些場所作人流管控,建議政府持續加強相關場所的清潔消毒工作,嚴格實施「場所碼」規定,並結合大數據,加快追蹤確診者和感染者有共同軌跡的人的行程記錄,阻止疫情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