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婦聯心理治療中心昨舉辦10周年記者會,立法議員、婦聯副理事長黃潔貞表示,近年因疫情不穩前提下,本地自殺個案頻率上升,社會對自殺問題的關注度亦隨之增加,而新求助者中四成為未成年學生,青少年心理問題凸顯。黃潔貞促請政府進一步了解和關注市民在疫情下遭受的精神和情緒壓力,因應實際前往民間機構的求助人數,評估調整資助服務資源;她又建議拓展不同形式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以提高市民關注自身及親友心理健康,及早預防嚴重的精神疾患。記者會昨午在婦聯綜合大樓舉行,黃潔貞,婦聯心理治療中心主任暨註冊心理治療師劉振峰,註冊心理治療師馮正安等出席。
劉振峰介紹說,婦聯心理治療中心於2021年共向908個求助個案提供服務,當中全新求助總數為683人,新開個案472個;結案總數為310個;總預約面談次數為3058次,而個案取消或缺席總次數為944次,此數字包含因疫情而取消之預約面談。
服務對象最小3歲 健康進校園見成效
2021年度新個案最常見的主要求助問題是情緒困擾,九成求助者都有這困擾,同時亦有近七成求助者在關係議題上面對不同程度困擾。值得留意的是,共303人曾有自殺或自殘念頭與行動,自殘議題中,年紀最小的只有6歲,自殺議題中年紀最細的只有11歲。在2021年的全新服務使用者中,年齡最小為3歲,最大84歲。當中,約33%的服務使用者為18歲以下人士。在服務使用者中,女性佔68%,男性佔31%,中心亦發現服務使用者中,擁有較高學歷的比例較多。
劉振峰進一步指,今年1至6月的新個案,最常見的主要求助問題是情緒困擾,超過九成求助者都有這困擾;同時亦有八成求助者在關係議題上面對不同程度的困擾,包括:家庭關係45%、婚姻問題11%、人際關係16%、感情問題8%。市民因工作與學業壓力而求助的比例則為13%和15%。可見因生活中的壓力而引起的情緒困擾與關係議題,都讓不少市民深感困擾。對比去年的數據,兒童及青少年的求助比例從2020年的23%上升至現在的34%,這個變化相信跟從2019年開始的「家校社融合、健康進校園」計劃的推進有著密切關係。
馮正安則介紹指,婦聯心理治療中心繼續致力於對校園、社區和博企開展心理健康的推廣和普及活動,2021年共進行心理健康推廣活動309場次,服務14,910人次;2022年開展心理健康推廣活動共104場次,共服務2402人次;社區推廣佔58場,共服務1082人次。中心於2019年啟動「家校社融合、健康進校園」計劃,到全澳多間幼稚園、小學及中學展開心理健康的推廣活動,於2021全年共進行143場次,共服務10,096人次;2022年上半年共開展46場次,共服務1320人次,當中受歡迎的主題包括「預防校園欺凌」、「壓力、情緒及時間管理」、「如何面對逆境及解難」等。對比去年的數據,兒童及青少年的求助比例從2020年的兩成多上升至現在的三成,相信與「家校社融合、健康進校園」計劃有關。
發揮民間機構作用 心理篩查及早治療
就中心工作數據,黃潔貞提出以下4點建議:一、因應實際前往民間機構的求助人數,評估調整資助服務資源,更好發揮民間心理治療服務對於早發現、早治療社區居民的心理精神健康,以及分流公營醫療壓力的作用。
二、加強對本土心理治療行業發展的重視,持續培育更多有資歷及素質的心理人員,以應對日後市民不同層面的精神健康需要。
三、增加更多不同類型社區宣傳,如線上及線下活動,對不同群體及環境條件制訂相應措施,從多類形式活動提升各類人群對精神健康的認知,發揮民力,鼓勵市民多關懷親友,認真傾聽家人和朋友生活所需和困難,當懷疑親友的情緒不穩時,及時聯繫專業人士提供協助。
四、「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研究向特定人群引入心理篩查,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提升政府尋找隱蔽的高危自殺及自殘人士的主動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