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公布第一個百億經援措施,其中商戶援助計劃,符合條件可獲發放3萬至50萬元資助,當局同時推出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前兩年可「還息不還本」。有中小企僱主稱,政府措施可解燃眉之急,但更重要的是穩定疫情,盡快通關才能建立中小企繼續營運的信心;更希望當局加碼消費券,確保援助款項留澳消費,真正幫到中小企生存。
信心不足夠 不敢再借貸
從事零售業的陳小姐說,2020年政府推出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時,即為旗下的兩間舖頭申請各200萬元貸款,但至今仍有1間店舖的貸款未還清,且收到銀行電話詢問是否需要貸款。她表示,借款時看好澳門市場發展,認為應急後有能力償還,無奈疫情持續,一直未等到轉機,其中1間舖頭還清貸款後只有匆匆結業。她回憶指,按照2020年政府的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每月要還7萬元,而本月店舖停止營業1個月,一分未有收入的情況下還需償還貸款、交舖租和其他成本,「加加埋埋20萬」。
她說,本次政府再推利息補貼比上輪還少了1年,更重要的是,對澳門未來5年經濟復甦信心不足,她直言,疫情已第三年,但對市場的信心比以前更低,不敢再貸款,惟有繼續捱。
至於「還息不還本」措施,陳小姐表示,之前參與「還息不還本」計劃時,發現每個月要還的利息都遞增,向金管局和銀行幾次反映後才發現,銀行計息方式是每月利息一致,而金管局的還息方式則每月遞減,導致出現息差,「結果上次1間舖頭自己還多了2萬多元利息」。她表示,很多銀行前線員工亦不清楚會產生息差,希望金管局盡快堵塞漏洞。
陳小姐表示,一直期望澳門做到「封區不封關」,但疫情近3年來,未有與廣東達成這種通關機制,每當出現疫情只能「一刀切」封關,甚至「相對禁止」期間,澳門如同孤島,居民亦難以外出消費。加上本輪疫情至今仍不知道「0號」源頭,防疫漏洞不知藏在何處,對政府防疫政策大失所望。
她說,不少中小企企業主交談中「失晒信心」。疫情之初嘗試通過網上銷售自救,無奈疫情連快遞都停運,「本來香港和內地都有客人下單,最後只有無奈退款。」
商場雖重開 欠清晰指引
陳小姐表示,百億援助只能救急,更重要的是通關,有旅客來才會有財進,靠澳門內部自救治標不治本,「吊下鹽水」。她說,8月2日若社區為零感染個案還要進入為期1周的「穩定期」,通關遙遙無期,「連8月暑期都冇得搏一搏」。她說,在商場還有1間舖頭,雖然昨日重新營業,但無論商場還是店主,如何有限度運營都「完全唔知」,因欠缺清晰指引。
在北區經營金舖的吳先生表示,雖然「鞏固期」可以開舖營業,但疫情以來衝擊很大,百億抗疫援助和政府貸款利息補貼固然可解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切實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市民健康。他又指,要救中小企於水深火熱不在於派多少錢,若以金錢援助市民,他建議政府多派消費券,讓市民留在澳門消費,既幫到中小企生存,同時亦保住市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