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區政府多年來致力盤活社區經濟,正積極籌備3層式推動澳門中小企發展方案。澳門管理學院院長唐繼宗認為,本澳市場規模較小,重中之重是要通過區域合作來推動經濟適度多元,拓展多元客源市場,和監管博彩業健康發展。期望政府加快都市更新步伐,讓民生區的中小微企得以發展。他並呼籲商家在新形勢下需要加快轉變思維和調整經營模式,持續改進產品和服務體驗以提升自身競爭力。
唐繼宗稱,特區政府多年來致力盤活社區經濟,並著力推動中小企提質發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5月預期特區經濟2024年增長13.9%,而經濟總量將於2025年回復至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2024年首3季本地生產總值為3010億澳門元,按年實質增長11.5%,整體經濟規模回復至2019年同期的86.3%,是自2019年後首三季再次突破3000億澳門元水平。
澳門目前主要靠旅遊服務出口,因此3年疫情大家都感覺到需要盡快推動「1+4」經濟多元發展;亦都可見包括去年內地增加10個自由行城市,今年1月1日開始橫琴居民可「一簽多行」,珠海居民可「一周一行」,在中央支持下本澳復甦加快,今年經濟預測基本可回復到疫前水平。而今年全年旅客量方面,旅遊局年初估算將非常接近2019年水平。
經濟結構調整致種種不平衡
唐繼宗形容整個宏觀環境顯示樂觀,總體而言都是向好。但另一方面,疫情之後,無論內地客、本地客的消費行為模式都發生改變,例如購買日用品、叫外賣,甚至跨境購物,透過線上線下、電子支付都非常方便;並且隨著旅客結構的變化,從接待貴賓廳豪客為主變為更多的年輕Z世代,旅客普遍會提前在網上搜集資訊,相比以往的購物體驗更著重於旅遊體驗,因此消費結構亦隨之轉變。
目前澳門經濟、澳門企業、澳門居民所面對的,不單止是經濟循環復甦,亦同時身處經濟結構調整的階段。而種種不平衡正是結構調整所引致,因此,已經不可能再繼續以舊有經營模式、經營手法或者技能去應對新環境。
他說,以內地包括商圈、市場、街市的消費模式或營銷模式為例,不論食碗麵還是飲杯咖啡,可能都需要先關注微信號,再進入到商家頁面點單,此舉已經可以讓商家由單次的交易就與客戶建立保持溝通的渠道,為其後續推廣發展鋪路。反觀本澳民生社區,可能仍以傳統模式「等客上門」,完成交易後亦無法與客人保持後續溝通,競爭力堪憂。
協助中小微企數位轉型升級
唐繼宗分析指,在新形勢下大家要適應變化,尤其社區經濟發展是系統工程,需各持份者合力推動,當中包括運輸工務範疇要積極聽取各區持份者包括居民、商戶的意見,推動保留自身特色的都市更新,並盡快完善公共設施,令街區社區有更舒適環境出行體驗;除提升旅遊體驗,更重要可優化當地社區居民生活條件。社文範疇則要推動地方社團組織提供更完善的社區服務,令更多居民享受社區設施,同時加強社區聯繫,讓民生社區中小微企有更加多街坊生意可以做。經財範疇要不斷完善經營環境,提升效率,更需要協助當中的中小企數位化轉型升級,加大力度透過線上線下為中小微企的特色美食、特色體驗做好宣傳吸客。
社團、商會要更好發揮平台功能作用,協助對口部門組織社區商戶多辦促商活動,以及多向對口部門反映商戶意見。面對疫後經濟結構和旅客結構調整、消費行為與模式改變,中小微企業主和中小微企需要加快轉變思維和調整經營模式,尤其社區中的中小微企應盡快適應市場變化,找準自身定位,以社區居民為核心服務對象,持續改進產品和服務體驗提升自身競爭力,建立好口碑,設法留住居民在社區消費,再發展吸引跨區甚至跨境的客戶,藉以更好應對疫後經營環境和市場的急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