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慶祥:探討亞馬喇片區發展方向

428

  【本報訊】交通事務局曾公布計劃將亞馬喇前地巴士站及停車場改建,部分路線的小巴站遷移至地下停車場,但一直「只聽樓梯響」,未有交代後續進度,引起不少議員關注。直至日前當局回應議員質詢時,才披露經過重新審視及綜合評估,尤其是去年6月的暴雨,澳門廣泛地區包括亞馬喇前地停車場也造成水浸,故此已擱置有關改建計劃。

  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古慶祥認為,亞馬喇前地受土地面積制約,即使再多的優化方案,也難以避免交通流量接近瓶頸,阻礙土地規劃的發展空間,他又質疑本澳不少地下停車場同樣存在水浸、漏水隱憂,促請當局盡快披露擱置的原因細節,並多加思考如何有效複合利用提高土地使用率。

  古慶祥引述數據指出:亞馬喇前地巴士站有43條巴士路線,每日約有5200部巴士停靠,約3.6萬人次使用,屬於本澳使用率較高的分流站點,包括跨區巴士、快線、轉乘等,巴士站線路接近飽和。就地面停車站來看,當局已作出適當優化方案,例如設置遮雨棚、電子站牌、站點人員、以A、B、C等車道劃分候車區,雖然能有效加快巴士出入站流轉速度,以及優化乘客候車體驗,但該站始終為露天巴士站,每當天氣惡劣,必然影響市民乘搭意欲。此外,亞馬喇前地土地暫時「用盡」,土地面積制約的問題依然存在,坦言即使有再多的優化方案,隨著車流增多和土地不足,難以避免交通流量接近瓶頸,相信日後倘若要增加巴士線路或有其他發展方向,受制土地規劃未必可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考慮持份者意見 土地應複合利用

  他又說,亞馬喇前地地下空間規劃上,由商業區、巴士站、電單車停泊區等有著不同變更,過去有意見反映亞馬喇前地巴士站為何不能設置固定站點,當局解釋該地段土壤較薄,不能承受較重的地上建築物,古慶祥認為當局為該巴士站提出不同的方案,一定有其目的和發展原因,認同在擱置規劃後需作出更全面研究,但他質疑過去作出規劃時,為何未有考慮到發展背後所衍生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例如有市民曾憂慮地下空間過於昏暗、空間局促問題,而關閘地下巴士總站過去雖曾存在相同問題,及後經過不斷優化,目前已能提供較舒適的候車環境,加上巴士逐步更替為新能源車,也能避免空氣混濁問題,證明因應地下環境問題而不能發展成巴士站的理由並不充分。

  古慶祥直指,本澳不少地下停車場同樣存在水浸、漏水隱憂,但一樣「照開放」,質疑當局擱置方案的主因,是否涉及成本效益?或牽涉將來城市規劃發展方向?無論如何都應盡快向公眾披露更多細節,包括該地下空間發展所遇到的制約和制訂的方向,直言當局不能預示到會有水浸問題就停止發展,而即使發展地下空間與否,水浸問題亦是特區政府應重視的問題。與此同時,亞馬喇前地地下停車場即使處於市中心地段,但使用率一直偏低,期望交通運輸局將來與土地工務局等相關部門共同探討片區發展的方向、交通出行的需求,綜合考慮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不能純粹因為單一的物理問題而擱置。

  他強調,事實上,因應本澳土地面積小,不少社會意見均提出土地應循複合利用方向發展,特區政府亦在城市總體規劃中鼓勵土地複合利用,讓商、住、交通整合至同一土地,從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古慶祥對此坦言,本澳土地複合利用一直比鄰近地區差,習慣在單一土地達到單一使用目的,強調亞馬喇前地巴士站屬於跨區交通樞紐,即使將來有輕軌解決跨區交通需要,但暫時未有在該區設有輕軌站,意味著未來即使以輕軌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該巴士站依然會有相當多的人流,因此,如何利用土地更好地解決交通問題,從複合利用思考提高土地使用率,都是當局必須嚴加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