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個性化教育助學生成長

195

  【本報訊】近期先後發生學生在校內墮樓事件,以及接連揭發學生及輟學生鋋而走險從事犯罪行為。教青局指會在現有基礎上,因應社會變化,進一步優化及推出更多有利青年學生身心健康的措施。培正中學副校長陳敬濂表示,期望學校加強個性化教育,例如多安排學生參加不同比賽,加強向學生教育失敗不是永遠;亦建議本澳學校安排更多課外、戶外的活動,讓學生抒發情緒,同時希望相關部門加強學校防罪宣傳教育。

  教青局「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日前公布,在現有基礎上,因應近年社會新型發展,推出5項針對性措施:一、恆常舉辦學校分享會;二、加強教師培訓,納入核心發展課程;三、倡議學校增加學生運動動機;四、推出心理健康教學課件,提升社會對身心健康重視;五、強化遵紀守法意識,加大輔導服務力度。

  安排學生內地交流了解不同地區

  陳敬濂表示,認同教青局有關措施,學校會作出配合。他坦言,澳門學生不論功課量或升學的壓力都屬全國最少的地方,但學生未必清楚,需要更多向他們傳遞有關訊息。他建議更多安排學生到內地交流,讓學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區的情況,從而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一群。陳敬濂亦建議本澳學校可安排更多課外、戶外活動,尤其讓學生每學年一到兩次於上課日或假日到橫琴行山、參訪濕地公園,讓學生多接觸大自然,抒發情緒;且更多外出活動,有助學生擴闊眼光和胸襟,對學生的成長有好處。

  他又提到,個性化教育亦非常重要,課程始終有固定的框架,較難讓學生發揮自身天賦和才能。澳門不少社團、內地不同平台都會舉辦不同比賽,可以讓學生透過參加不同比賽,訂定短期目標和計劃,進而參與和完成比賽。他指學生最終若能夠獲獎固然值得高興,即使未能獲獎,亦可加強向學生教育失敗不是永遠,今次成功不代表下次一定成功,因澳門不是「一試定生死」的地方,達至讓學生磨練競爭力。

  開放校園讓家長參與建關愛校園

  陳敬濂認為,澳門是個很安全的地方,建議學校考慮開放校園,讓家長進入校園建立關愛校園,不單是教青局或社會人士的責任,讓家長參與學校氛圍中去,相信有助減少誤會產生,減輕學生不必要的情緒壓力。

  可多辦復和會議讓學生應對摩擦

  陳敬濂續說,學生之間長期相處總會有摩擦,減少學生磨合的時間學校當然有責任,但摩擦、磨合很難避免,感覺現在社會不容許學生之間出現摩擦,但此舉是不可能的事,希望社會給予更多空間予學校和學生,亦建議政府和學校可多辦「復和會議」,讓有摩擦的學生復和,始終學生將來步入社會,不論家庭和工作總會遇上摩擦。

  至於青年犯罪問題,陳敬濂指司法警察局每年會到不同學校開辦講座,加強防罪宣傳教育,這非常重要。為此,他建議多舉辦《憲法》、《基本法》及其他法例的宣傳,又建議司警和相關部門舉辦更多防罪宣傳比賽,例如讓學生拍攝防罪短視頻,從而讓他們不會只是「水過鴨背」,而是親身知道哪些行為會是違法,從而對防罪訊息有更深入學習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