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局:纜車輔助行人值得就做

358

  【本報訊】受疫情影響中斷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公開諮詢昨續舉行,有市民關注輕軌東西線建設、AB通道連接;亦有市民關注綠色出行,推動電動車發展議題。至於纜車,交通局表示「只是AB通道的行人輔助措施」「值得做就做」。

  交通局昨日下午3時在交通局5樓舉行陸路交通規劃公開諮詢會,交通局交通規劃及建設廳廳長林志劍、交通規劃處處長源秋華、協調處處長莫垂道出席,聽取市民意見。

  市民黃先生提出,輕軌氹仔線目前使用人數較少,皆因未成網成環,無法便利居民往返澳門氹仔。另外他又指,目前輕軌站附近未有超市、圖書館、托兒中心等便民設施,相對比較獨立,建議A區輕軌站周邊做好相關規劃,擴大站點地下層增加便民設施,減少居民二次出行的需求。

  林志劍回應指,相信待2024年落成媽閣線,過海交通會帶動一定人流乘坐輕軌。東線輕軌政府計劃今年招標,預期2030年落成,估算屆時每日搭乘輕軌人數可達13.7萬人次。西線則由關閘一直延伸至媽閣,沿途有20多萬居民,若西線成環,估算每日搭乘輕軌人數將達24萬人次。但西線爭議較大,分段施工的話,可先由關閘至林茂塘,預計每日搭客量增至18萬多人次,他指,一日未成環,流轉都有斷層,對效率不會太好,因此放入文本供公眾思考。至於A區以輕軌站為輻射中心的理念已在A區規劃文本體現,3個地下輕軌站點將連接地面中央綠廊,可無障礙輻射周邊大廈。

  AB區有通道連接形式待研究

  市民鄧先生指,A、B區之間應有連接通道,促盡快得出具體方式及方案。林志劍指,AB通道到底是道路、橋樑還是隧道形式還在研究,但一定會有。至於空中纜車「只是AB通道的行人輔助設施」,他解釋說,A區居住人口約10萬人,因區內靠北1公里有幾條行人行車橋樑接駁,但靠南的1公里沒有行人接駁通道,因此在文本內大膽提出纜車作為行人的輔助設施。他強調,「AB通道還AB通道,纜車還纜車」,又指「好似特首話齋,值得做就做,唔值得做就大家得個知字先」。

  舊區會見縫插針建造步行通道

  又有市民關注興建跨海纜車的費用和成效,他指只是「拋個方案出嚟,冇話點樣起、起幾多錢、咩形式、是否由政府起」,正在收集意見。

  市民廖先生關注控車問題,指本澳汽車增長速度比道路快。林志劍表示,澳門總體道路網密度達10km/平方公里,澳門半島道路網密度超過20km/平方公里,而澳門步行出行百分比佔總出行的46%,是非常大的比例,因此「3張網」其中1張為步行網,規劃中計劃建設的步行通道及行人天橋約10公里,當中大部分都在舊區,包括建設中的松山行人隧道,另外還在研究東北大馬路步行通道,計劃連接螺絲山公園至黑沙環公園,後續計劃延伸至勞動節大馬路作為橫支。他指,在舊區會見縫插針,「可以做的都去做。」

  市民葉先生提3點建議鼓勵市民轉用電動車。他指,電動車充電收費後居民購置意欲大減,參考內地對電動車有不同補貼政策,包括電費補貼、保養補貼等,建議政府參考類似做法,加大對市民置換電動車誘因,構建綠色出行條件;另外,建議在新建樓宇、舊區樓宇、非政府管轄樓宇等興建更多充電樁,帶動電動車普及;又建議政府牽頭與金融機構合作,為市民推出綠色出行貸款條件,刺激購買電動車。林志劍對有關意見表示認同,本澳綠色交通規劃大方向正在落實。他表示,置換電動車優惠政策涉及跨部門處理,除交通局、環保局、財政局、工務局等,還有其他行政部門一起處理,是個很大的議題,正是政府的大方向。至於充電樁方面,他指今年新入則的樓宇,A區基本所有車位都要配備電動車的基礎設施,市民不需再花費數萬元申請電纜費用,只需進行尾端申請,「火牛房已經在,不會說不夠電、不夠牛用」。而發展綠色金融的意見,因涉及跨部門工作,諮詢會主要著墨交通運輸大政策,因此有關意見會保留並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