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A區建跨海纜車不切實際

4251

  「語不驚人勢不休」是羅司長及林局長日前向立法會議員公布《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內文後,經媒體轉載在電子平台後得出的感覺,當中除透露輕軌各線的規劃外,林局長更推出由新城A區與B區的通道重疊1條由科學館與A區的跨海纜車線的初步構思,而其提供的數據是每次運載量為50人,每小時運載量為6000人次,即每小時有120班次,而再推算下去的最大載客量,如每天營運14小時,則載客人數應為84,000人次,每月載客人數為2,520,000人次(30天計算),可載客觀光又可疏導交通,更可為澳門交通系統上增添多1項工具,真的是局長的天才與功德。但是消息公布後,坊間反應激烈,負面評論最少佔有90%,唔知林局長有無時間查閱一下,是市民唔了解計劃或是另有所因,值得為官者甚至特區政府反思。

  作為掌管澳門陸路交通統籌及管理的權限部門,本會歡迎行政當局提出新穎舒適、成本合理、功能出眾、省時量大的新型交通系統來解決澳門長期塞車的問題,亦歡迎有關的項目能成為本澳的打卡點,為旅客稱讚及使用。但是,在公布的資料當中,只提供載客的數量及班次,而其他重要的資料,如建造纜車的成本,每年維修的費用,面對建造的難度,營運技術人員的組成及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票價會是多少等等資料一概欠奉,只說是初步構思,收集民間的建議等為藉口,是為政者應有的行為嗎?是收集意見還是在疫情經濟不景氣下,刺激澳門居民脆弱心靈的做法呢?觀光纜車不是新的事物,在國內及亞洲或全球多國都有,甚至本澳亦有停用待修中的二龍喉纜車、新濠影匯及永利皇宮外圍的纜車,但都是短程為主,如真的要建設跨海的觀光纜車,那麼要面對的問題不少,如:

  1)纜車所處的海面風速及風向是否為行使中的纜車帶來危險?

  2)澳門位處颱風高發地區,那麼在颱風期間,纜車如何運行使用?

  3)觀光纜車所經的地點是否景觀漂亮及建築物美輪美奐或是人間仙境,真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4)新纜車落成後能直接解決新城A區及科學館周邊未來預計出現的大量人流?

  真的莫名其妙,如此高深莫測的構思及想法,本會真心領會及五體投地。

  本會只希望統籌工務範疇的羅司長及交通事務局的林局長能實事求是,不浮跨,政策貼地,實實在在用心為民來解決澳門長期塞車、長期掘路的問題,做好手上的輕軌計劃,控制建造成本不超支,爭取媽閣站提早完成及連接氹仔線,解決內港及該區附近的塞車問題,紓緩中區的交通壓力,從而分析和綜合評估未來輕軌發展方向,惠及民生,為政府樹立威信,解除前朝政府留下的「蘇州屎」,方為正道之做法。

  最後,本會亦建議政府重新考慮,復興海上客運的渠道,利用筷子基近青茂口岸為點,設立到媽閣及氹仔或路環的渡輪航線(內港線)和關閘到氹仔及路環的渡輪航線(外港線),既實用、成本低,又不佔用路面,又可多一樣觀光和交通工具,期待。

  澳門社會綜合研究學會 葛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