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前日下午公布即將推出的消費卡使用方法及可用範圍,雖然和去年差不多,但在疫下經濟低迷的時候,總算是一項全民受惠的措施,反映政府亦擔心社會多項不利因素下,居民壓力及焦慮抑鬱等情緒增加,故適時給予經援措施是值得支持和讚賞;期望政府加倍留意下半年的經濟狀況,如在衛星賭場退場或疫情反覆出現異常狀況時,再次出手,履行負責任政府的職責。
雖然消費卡將在6月1日使用,政府亦聲稱有嚴格的監督機制,如發現商舖違規加價,就會取消他們接受電子消費卡的權利。可是言猶在耳,當日就收到市民的投訴,提及某石油氣公司價格由266元一罐(3月份價格/13.5kg)提升至295元一罐(4月底價格),加幅超過11%,令人嘩然。亦有人在網上提出討論,反應熱烈,未知經科局及消委會在「五一」假期間,有否關注此事?
的確,近期俄烏衝突對國際燃油價格產生絕對性的影響,因為以美國為首,歐盟及其他國家為輔的集團迅速提起經濟制裁,限制成員國家購買俄羅斯的石油及天然氣,而中東等石油輸出口大國,在明言短期內不會有增產的決定下,影響所及,國際油價是反覆上升,情況令人擔憂。但澳門只是一個60多萬人的城市,石油氣及燃油理應不單從俄羅斯直接購買,為何石油氣近期會加價29元一罐,升幅11%,是甚麼原因?
本會曾向投訴的市民查證,得知較早時候石油氣曾有減價,3月份購買時是266元一罐,回落10元,以為是商家關心市民的困難,在可行及燃油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價格回順是表達商戶共同承擔的責任,值得慶幸。但是在前日政府公布消費卡詳情,燃料是納入使用範圍內,可能亦因如此,供應商見機不可失及在政府監督機制仍未開始前,來個偷步加價,到消費卡使用時,就毋需解釋即可增加利潤,是否如此?
一夜之間石油氣每罐漲價11%
其後,本會曾經致電有關商號查詢,職員的回覆在4月28日以前購買的石油氣仍是266元一罐,但在昨日訂氣的話就要收295元一罐,詢問是甚麼原因加價,卻沒有回覆,奈何。而本會亦向1間國企石油氣供應商查詢,得知昨日價格仍是248元一罐(13.5kg),為何可自由加價而政府冇得監管呢?
本會深信石油氣是民生及部分商戶的必需品,因此它的加價絕對影響行業及居民的生活成本及價格,更相信石油氣產品不可能是每天從外國入口,而是定期入口並放在本澳大型儲氣箱內,再按日常所需之數量提取入罐,因此它的價格應是期貨買賣價格再加上運輸、存庫及加入添加劑等成本,而不應是海產海鮮價般的浮動價格,那麼今次有關公司的加價及幅度之大,是因為俄烏衝突影響還是受消費卡公布的影響?心知肚明。
「寡頭壟斷」、「操縱價格」是此行業的特點,政府雖然有《消保法》及日常巡查機制,但從未看見有此行業商號受到處罰或邀請問話,解釋加價原因;亦未見到政府要求相關行業及公司公布購買每期原油的價格、運輸原油成本、原油加工費用及其他經營上的資料,按理即是無王管。那麼《消保法》有何作用?只是針對細小商戶,大的商家管不了?
還有現時購買此類產品,包括電油、柴油及石油氣等,都有大小不一的回贈,又加價又有回贈,是甚麼意思呢?政府你能研究及跟進嗎?
最後,本會亦建議政府鼓勵及邀請企業加入燃油供應行業,提供有價的土地,增加新的供應商及燃油產品,提升行業競爭,令市場進入良性的發展,更要設立明確的資料庫,定期公布燃料相關的資訊,讓公眾監管,不要執行「駝鳥政策」要管不管,令市民及行業權益受損。澳門社會綜合研究學會
葛萬金